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刘园园
2020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达9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洛川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687.27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之首,成为驰名中外的“苹果之乡”……这是洛川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亮眼成绩。在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南部的洛川县,总人口22.06万,其中农业人口16.1万。近年来,全县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脱了贫、致了富,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富民之路。
资源优势,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脱贫
“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苹果专业县”“苹果产业强县”“建设现代果业”,洛川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组织保障、管理服务和政策扶持体系,实现了苹果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强到精的跃升,全县苹果种植面积从4万亩发展到53万亩,覆盖80%的耕地和95%以上的农户,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3亩,居全国之首。
在产业发展中,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对于没有产业或产业效益不高的贫困户,免费提供苗木、帮助新建果园、实施老园改造、给予资金补贴等,全县92%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了苹果产业,贫困人口收入增幅保持在30%以上。
通过推行“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58家龙头合作社联合成立精准扶贫联盟,与贫困户建立技术、施肥、用药、管理、营销“五统一”生产联合机制,形成物资供应、农机具共用、营销分红“三共享”利益联结机制,为810户贫困户以成本价提供农用物资,免费使用农机具,开展代储代销,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苹果,帮助贫困户户均降本增收1800元。
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6元,95%以上来源于苹果产业,75%的果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7.7%的果农户年均收入超过20万元。
转型发展,农民在产业升级中增收
今年43岁的孟小军,早在1994年便在洛川县菩提镇新城堡村建成了3亩乔化红富士苹果园,由于果园果树密度过大,光照不足,导致苹果上色不均匀,一年到头收成好了收入也不足4万元,孟小军一直为如何提高苹果品质而发愁。
得知县苹果产业管理局组织果农参与技术培训和观摩学习,孟小军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解到实施间伐对果园效益提升有很大作用,便对自家果园实施了二次间伐,将果树密度进行调整,并进行了精细化修建。秋季深翻和多施有机肥,有效改善了果园通风透光,降低了投入成本,产量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2020年套袋6万只,80毫米以上苹果达90%,3亩果园产值更是高达12万元,纯收入10.5万元。
“能产出这么高品质的苹果,并有这样的收入,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变成现实多亏了果业局的帮助。”丰收给孟小军带来的喜悦溢于言表。
像孟小军一样的果农还有很多,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对缺技术的贫困户,采取参加培训班学、技术能手带、龙头企业帮等形式,提高务果技能。
帮助贫困农户建立“造血”系统,对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参与贫困人群出台资金政策扶持,五年来,累计帮助贫困户新建果园6081亩、改造提升老果园10087亩、挖除残败园4668亩、搭建防雹网3752亩,为贫困户免费储存苹果2.7万吨、分选苹果2.48万吨,每斤增值0.5元。2020年贫困户人均苹果纯收入增长至12118.2元。
拉长产业链条,农民在产业后整理中致富
“近年来,我局引进发展了纸箱包装、果筐、果网、果袋、果醋、果饮、果酒、苹果脆片等精深加工业,形成县域内产业链条的‘内循环’,同时通过要素集聚、企业集中、打造集群,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大市场的‘外循环’。”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党委书记李新锁说。
为提升冷藏冷链能力,洛川累计建成了冷气调库65万吨,县域内近70%的苹果可以就地入库,实现周年供应、错峰销售、溢价增值,带动群众每斤苹果增收0.5元。建立了冷链运输车队,日配送苹果200吨,让苹果“早上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在消费者的餐桌上”。
同时,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引进4.0智能选果线33条,配套智能选果线33条,能够满足全县60%的果品分选,将在册涉果1486户贫困户吸纳到10家果业合作社,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免费分级分选、贮藏和营销宣传服务,优先收购贫困户苹果贫困户苹果等政策。
销售上,推行“互联网+洛川苹果”模式,近年来,管理局发展微店、抖音小店8500多家,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的电商企业1家、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帮助67名贫困群众参与电子商务,人均增收1.8万元。同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132个,在阿联酋迪拜建立了首个海外专卖店,洛川苹果出口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苹果之乡驰名中外。
“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抓苹果产业,是我们不变的方向,下一步将致力于把洛川苹果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民族品牌,带动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李新锁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