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让清明无纸可烧?公共政策还得有效果意识
沈逸林
  再过不久就是清明,很多人把扫墓祭祖提上了日程。就在这几天,黑龙江哈尔滨发出了一则通知,其中“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治理冥纸冥币‘一把手’不作为将问责”等要求,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平心而论,政策出台的初衷不难理解。对不少地方来说,每年清明节都不亚于一次“大考”。“浓烟漫漫、火光熊熊,人行步道板被熏黑,行道树被烤焦,街口灰堆遍布……”哈尔滨街头烧纸的情形,不少市民还历历在目。正因如此,清明节一度成了火情频发、生态污染的重灾区。森林消防严阵以待,城管部门焦头烂额,环卫工人饱受其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严厉做法,也算得上是“防患于未然”,图之于未萌。但是,这种防范消防隐患、倡导文明新风的办法,很多网友却并不买账。原因就在于,清明扫墓祭祖是缅怀追思、继志述事,一味要求在祭扫的末端“从严从紧”,反而忽视仪式源头的感情诉求、情感寄托,无疑治标不治本。移风易俗的重点,不是一禁了之、一封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把寄托哀思的内涵和燃烧冥品的方式加以区分,把缅怀故人的情怀和烧纸燃鞭的行为加以辨别。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达到的。
  这也提醒我们,一项抱有良好初衷的公共政策,需要多一些系统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效果意识,要在凝聚共识中筑牢执行的基础。清明祭扫当然要加强防范,但必须严之有度、严之有方;城市治理当然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但绝不等于“一风吹”“一刀切”。公共政策的出台、社会治理的实现,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多维度的分析研判,充分考虑舆论影响、社会反响,多角度考量、全方位把握,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会带来反效果,消解了政策的积极面。
  “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心,也要讲方法。”说到底,杜绝“好事蛮办、好事滥办”的现象,还是要练好“绣花功夫”,把针脚下得更密一些。对城市治理而言,从来都不存在“一刀切”的万能招式,只有“一刀一刀切”的精准施策。治理冥纸冥币,循序渐进是个关键。相比于焚烧冥纸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手段,对鲜花祭扫和无烟祭扫可不可以多一些鼓励?相对于将治理冥纸冥币与问责“一把手”挂钩的工作思路,把重心转移到防火宣传和应急预案上是不是更为科学?既要让慎终追远的情感有处安放,也要让文明风尚的景观欣然绽放,才能真正办成好事、落实好意。
  有句老话说,“让人脱下外套的,不是狂风,而是暖阳。”移风易俗和城市管理从来都不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少念一些“禁字诀”,多算一些“民心账”,才能让更多人相向而行、携手共进,实现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