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赴安塞招安公社谢屯大队插队知青赴安塞招安公社谢屯大队插队((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套牛犁地套牛犁地((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流传已久。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腊月二十三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作为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这时,常年在外工作的人都期盼回家和亲人团聚。我插队的第二年,秋后生产队结算的时候,自己辛苦干了一年,挣了不少工分,却因工分值太低,一个工分算两毛五分钱,扣除口粮钱后分得一块钱。不过对于我来说,这还算是很不错的。其他知青由于出工少,非但没有分到钱,反倒欠了队里一些口粮钱。
冬天来临了,我队的知青先后回北京过年,只剩我一人惶然无着落,不知道怎样度过这个严酷的冬天。因为没有钱回家,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就地过年。
已进入腊月,村民们都纷纷准备过大年。碾米的、磨面的都忙活起来。生产队队长给我领了一升黄豆,让我做些豆腐过大年。豆腐虽比不上鱼肉,但在当时也属稀罕食品。因此,我的心中也有了些着落。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制作豆腐了。自己做,不知如何下手,不懂得制作工艺。正当为难之际,来了两个平时相好的社员。原来他们听说我要做豆腐,便来帮忙。
当我得知他们的来意后,真是喜出望外。急忙招呼他们坐下,给他们又倒水又敬烟。制作豆腐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操作起来是那么熟练在行。只见他们先将黄豆放在盆里浸泡,并告诉我做豆腐费水,让我去挑两担水。我住的地方是深沟,吃水十分困难。挑一担水需要走很长的路,而且坡很陡。
水担回来了,社员们带我去找点豆腐的碱土。我跟着他俩来到一孔破旧的土窑洞里,在土墙上刮了一包他们所说的碱土。这东西虽是寻常之物,在当时农村做豆腐却离不开它。碱土拿回去之后,先将其搅拌浸泡,等待它沉淀,水由浊变清,就可以用来点豆腐了。
一切准备工作安排就绪,开始进入制作工艺了。大家一起动手,将泡好的豆子拿到邻家的磨上磨,不一会儿就磨好了。只见磨过的黄豆变成了黄稠糊糊,装在桶里,刚好一担。回到窑洞,我们将这些黄豆糊糊用社员准备好的筛子、纱布进行过滤。滤出来的豆浆雪白雪白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滤剩的豆渣也是香味扑鼻,我巴不得赶紧炒上一碗。
社员们将滤出来的豆浆直接倒入锅中,接着开始烧火。“碱水点豆腐,吃起来没个够。”他们将碱水均匀倒入烧开的锅中,经过观察,发现效果不佳,原来是稀松的豆浆不能完全结块,形不成豆腐。这一定是碱土出了问题。“这该如何是好?”我开始暗暗着急。可他们俩却毫不慌张,并告诉我切莫着急。不一会儿,他们从外面找回一碗酸菜汤来,将汤倒入锅里,果然情况大有改变,水立刻变得清凉起来,豆浆也渐渐凝结成块。
接着,他们将铺好纱布的筛子放在水缸上,把锅里成块的豆浆用勺舀到筛子上过滤。汩汩流到缸里的就是北京人爱喝的豆汁,留在筛子上的就是有待于成形的豆腐。当豆汁滤净后,大家将豆腐用纱布包好,随即用磨盘将豆腐重重压住。大约一个小时后,打开纱布一看,只见好大的一块白白的豆腐。再一尝,口味绝佳。大家顿时喜上眉梢。一位社员高兴地对我说:“这下,你这个年可好过多了,就是没有肉吃,想吃肉到我那里去,大家凑到一起也热闹,免得你在冷窑里想家。”他们的话使我非常感动,为了感谢他们,在他们临走的时候,我给他们每人切了一大块豆腐。
这次制作豆腐的事情,体现了当地百姓的聪明智慧。他们的这种动手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虽然我孤身一人,但是经历了这次做豆腐后,我的生活和精神一下子也变得充实起来。接下来的日子,烩豆腐、炒豆腐、炖豆腐、熬豆汁,天天变着花样吃,忙得不亦乐乎。后来,他们二人给我送来了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黄馍馍、软豆包馍和炸油糕。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的食物,油糕的香甜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正月初一早上,刚起床的我正打算烧火做饭,村支书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来了,进门就说让我趁热吃。大年初一吃饺子是陕北的传统。我接过饭碗,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
在陕北,我虽然孤身一人,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村干部和乡亲们对我的热情和关怀,他们的关怀使我并不觉得寂寞和孤单。当年一幕幕温暖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寒冷的冬天,依然有着无尽的温情,使我永远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