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自古有“天下名堡”之美称,“天下的堡,瓦窑堡”这一说法流传古今。中央红军长征来到瓦窑堡后,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更使瓦窑堡享誉华夏,名扬中外。
据《安定县志·雍正本》记载:“瓦窑堡,元初建,因山为堡。”
这个古老的名堡以前叫“望瑶堡”,意思是站在堡子上就能眺望西天的瑶池。民间现在还流传着小伙大山仰望瑶池,盼着与仙女七姐夫妻团圆的神话故事。清朝同治年间重修这座古城堡,在城墙门洞上方镌刻了“望瑶堡”三个大字,可惜早已拆毁。后来,因当地烧砖瓦的窑子很多,瓦房砖窑也很多,人们以讹传讹,也就把望瑶堡叫成瓦窑堡。
冬天,对于长期住在瓦窑堡并详知其历史的人,比如我,总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感。这多半是因为1935年冬天党中央进驻瓦窑堡这一历史事件所致。党中央在红都瓦窑堡的时间长达七个多月,这期间,到底发生了多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事件,恐怕谁也无法说清楚。闲时,我常常在这些革命旧址前踯躅驻足,沉思良久。
大雪节气过后的第二天早上,瓦窑堡下了2020年的第一场雪。如今,天已放晴。皓月当空,山野沉静;月色很美,清亮、高洁,还带着些缠绵悱恻的怀旧气息。雪光、月光交相辉映,天地因雪而亮堂了许多。在这皎洁的月下,我独自一人徜徉在瓦窑堡的街巷,探赜索隐,试图发现那段红色岁月的所有奥秘。望着山上的皑皑白雪,我不由得想起85年前党中央进驻瓦窑堡这一大事件:
那也是一个刚刚下过雪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日子。这天是公元1935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十二,雪后的瓦窑堡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大约中午,张闻天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机关人员来到瓦窑堡。瓦窑堡人民箪食壶浆、抬着猪羊,热烈欢迎中央红军。民间唢呐手头包白羊肚手巾走在红军队伍的最前头,两位胡须花白的老汉鼓着腮帮子吹上手,闪亮的唢呐铜碗一会儿高高扬起,一会儿直直地朝着前方。一群吹下手的年轻后生更是生龙活虎,吹奏十分卖力。一曲接着一曲,在唢呐的木杆中流淌,在唢呐的铜碗里迸发,在山峦间回响,在人群中激荡。进瓦窑堡南门时,唢呐手们迈着缓慢的脚步,反复吹奏《将军令》《拜鼓令》《催鼓令》和《得胜回营》的曲牌,荡气回肠。到了晚上,瓦窑堡人民连夜碾米磨面,杀猪宰羊,赶做棉衣。一轮明月下,依稀可见彩旗到处迎风招展。“欢迎党中央!”“欢迎中央红军!”的标语从中山街一直贴到十里外的芽坪村的道路两旁。
在这一轮明月下,我似乎看到了毛泽东在直罗战役告捷后,骑着棕红色伊犁马风尘仆仆地首次来到了瓦窑堡。那天是1935年12月13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深夜,在中山街中盛店毛泽东住的窑洞外,月光如流水一般。窑洞内,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林育英)向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这一夜,毛泽东住的窑洞里的灯火彻夜通明。
徘徊在伟人毛泽东住过的窑洞前,我仿佛听到有吟哦声从窑洞里飘荡出来,仿佛看到一位面容清瘦的长者端坐着沉思,五角星在煤油灯下熠熠生辉。望着立在院子里的高大的毛泽东铜像,蓦然回首,但见月华皎皎,银光满山,黛青满院。随风而至的,是一缕缕松脂的馨香;随风而去的,是夜莺缠绵的心曲……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这歌声从天空隐隐传来,如梦。
走在瓦窑堡的街巷,条条街巷就像厚厚的书页一样依次翻过,情节无限,古意盎然。岁月的风无遮无拦地向我吹来,呜呜咽咽,如泣如诉,我的心灵在感受着地老天荒与古今沧桑。秀延河已结冰,一条长长的银带一直伸到黄河,河畔有条二道街,平时鲜有人来,现在更冷清了。这条街上有包括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张闻天旧居和瓦窑堡会议旧址在内的许多革命旧址。二道街的路面铺的是青灰色的砖,加上街道两边青灰色的窑洞和围墙,显得古色古香。我踱着步,不知不觉就来到瓦窑堡会议旧址。
大寒过后的一个月夜,圆月如盘,趁着美好的月色,我迫不及待地去了子长烈士陵园,瞻仰了谢子长花岗岩雕像,参观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为他题写的花岗岩石刻碑。幽静无声的墓园,我获得的是庄严、肃穆和坦荡,还有一些失落。谢子长花岗岩雕像矗立在青青松柏中。我轻轻地移动着脚步,生怕惊扰了逝者的安宁和思绪。我默默凝视英雄刚毅、执着、英俊、潇洒的面容,除了崇敬之外更有追思。是那些过去了的故事吗?是逝者的英雄事迹吗?是墓园中逝者身后那许许多多的评价、怀念和歌颂吗?还是陵园的那月色,那令人永远难忘的月色?
望着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想着塔身四周镌刻着的一千多位烈士的英名,我的心沉痛不已。要知道,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大多才二十岁左右。而更多的烈士却无名无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们的故事永远流传在瓦窑堡的大街小巷。
离开子长烈士陵园,回首安定塔上的那一轮明月,在悠悠的光芒中,我的心一直在呼唤红色岁月的永恒和不朽!
哦,瓦窑堡!
漫步在秀延河畔风景秀丽的文化休闲长廊,欣赏着文化墙上潇洒的毛泽东诗词和大理石栏杆上的革命历史介绍、陕北民歌歌词、古今诗篇、名言警句,看着长廊周围一座座拔地而起、富有现代气派的高楼大厦,不禁要为之叹服。春天,长廊上柳丝飘拂,可谓“拂堤杨柳醉春烟”;松柏森森,景色长春,加上音乐喷泉、时尚灯光、绮丽凉亭、敦实石桌凳和木桌凳等,这里俨然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公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秀延河上,五座橡胶坝如长藤结瓜,拦截的河水成了五片碧波荡漾的湖泊,瓦窑堡因之而充满了灵气和生机。
瓦窑堡街头门面一律青砖灰瓦,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而一个个首饰店、时装店、化妆品店又极富现代感。晚上,古老的瓦窑堡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美不胜收。宝塔、高楼和大桥上的灯光似彩练环绕,争奇斗艳,令人犹如置身蓬莱仙境。瓦窑堡,就像闪耀在神州大地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经久不衰,熠熠生辉!
而这一切的成就,不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吗?回想一百年前,在1921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装饰华丽的游船也叫画舫,有董必武的诗为证:“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成为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经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经过长征,来到延安,从延安走向全国执政。是啊,百年风雨,百年沧桑,百年奋斗,百年辉煌。一百年来,这艘红船愈走愈稳,愈走愈强,载着中华民族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也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夜的月色和党中央进驻瓦窑堡时的月色一样迷离,不同的是月光遍照下的瓦窑堡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在历史与现实的辉映下,在岁月的更迭、光阴的流转中,剩下的只有人们无穷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