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宁和他媳妇开的美甲店生意红火 通讯员 刘志勋 记者 王锋
“只要不失奋斗的方向,生活的希望就在前方”。袁海宁是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白草台一个普通的村民,全家3口人,过着并不富裕但很幸福的生活。随着十几年前一场突来的横祸,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面对变故,年轻的他一度迷茫无助,对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希望。在党的政策和社会各方力量帮助下,让他再一次振作了信心,踏上了向幸福生活前进的拼搏道路,并彻底摆脱了贫困。每当说起袁海宁,周边的群众都会带着赞叹的语调说道:“这个孩子改变了,变得有出息了。”
命运不公让他一度迷茫失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6年夏天的一个午后,还在高中读书的袁海宁突然接到一个噩耗,父母在去县城的路上出车祸了。母亲去世了,父亲脑部受伤,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并导致意识不清。噩耗如晴天霹雳一样,让袁海宁幼小的心里一时承受不起,经常一个人偷偷流泪,慢慢学着坚强。
“生活再苦再累,总是要继续下去的”。面对家庭的变故,让袁海宁一下子长大了,他以一个男子汉的气概,将家庭责任扛在了肩上。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专心在家照顾父亲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每天早上,他早早就起床为父亲穿衣、洗脸、做饭,饭后陪他聊天、散步……
这样的日子重复了10年,袁海宁没喊一声累,即便父亲经常认不出他,他也认定:“只要父亲还在,我们的家就还在,希望就还有。”一家两口的互相依靠,让袁海宁觉得生活虽苦,却十分温暖。但由于父亲康复所需不小的开支,加上为照顾父亲不能进入社会为家赚钱,本就不景气的家境日渐衰败,让他感觉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那样的遥远渺茫,有时不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政策帮扶让他燃起奋斗星火
贫困人口,需要得到大家同情,更要得到社会的帮助与支持。2015年,经过村民一致同意,袁海宁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2016年,在扶持政策的支持下,袁海宁家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弓棚,并免费提供蔬菜苗和技术指导。“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自己应该更努力。”政策各项红利,让袁海宁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为了更好地掌握蘑菇种植技术,他到处学习,不懂就问,书上学、网上搜、田间地头与身边人交流。
付出总会有回报。半年下来,终于掌握了各类蔬菜的种植技术,总结出了些经验。凭借积累的种植经验,加上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袁海宁家的弓棚每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2019年,为了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他又继续种了2座大棚,以小白菜、茼蒿、油麦菜等菜品为主,每棚收入可达到4万元以上,真正地实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地摆脱了贫困。“党的政策让我走出了迷茫,坚定了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等靠要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袁海宁面对其他贫困人口总是以自己的实际激励着他们。
成家创业让未来充满希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不断地努力下,袁海宁的家庭情况得到了改善。2019年11月份,袁海宁娶了媳妇,成家以后,小两口不改勤劳本色,夫妻齐心,日子越过越有了奔头。为了更好地拓宽自己的收入渠道,过上想要的生活,夫妻俩又在县城开起美甲店,实行自主创业,每日的收入相当可观。“自家有困难,我就多辛苦点,不能什么都靠政府。”随着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袁海宁有了更多的想法,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袁海宁,一个因家庭变故而贫困的年轻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行。“脱贫致富主要靠自己!我要加一把劲更加努力,让父亲跟着我过上好日子,不再给大家添麻烦。”说这话时,袁海宁很自信也很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