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举行纪念“四·八”烈士遇难75周年公祭仪式 记者 王垠山 刘彦
鲜花献英烈,哀思祭忠魂。
4月8日,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内肃穆庄严。来自祖国各地的烈士亲属代表、延安学生代表和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群众400余人聚集于此,深切缅怀英烈,赓续红色基因。
穿越75周年岁月沧桑,1946年,抗战胜利的喜悦还在眉梢眼角,国共谈判的成功即将到来。然而,黑茶山上隆隆爆炸声响,王若飞、叶挺、秦邦宪……大星陨落!
和平大业犹赊,贤劳正赖,何竟中途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
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恶耗惊传,苍生大地尽含悲。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神州大地恸哉,悲也。一位诗人用他那嘶哑的嗓子呼喊道:“有眼泪的,都痛哭吧!中国失去了人民的英雄!热爱人民也被人民热爱的革命者啊,在不可臆测的一刹那,突然地撞死了。”
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那时候我只有7岁。我的父母亲,还有姐姐和弟弟,四口人一块,都在这儿。”站在亲人墓前,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光眼含热泪。他说,他曾经向周总理提过建议,把“四·八”烈士陵园迁往北京,总理回复:不要了,延安人民不会答应的!
先辈英烈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践行信仰,换来今天的春和景明,安澜锦绣。
“从1986年以来,我们每五年来延安一次,一直到现在。每一次来,都是新的面貌,每一次看,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王若飞之孙王强表示,这盛世美好,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今日之延安,圣地华章,粲然勃发。今日之中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社会憧憬已经变成现实;今日之中国,自强于世界之林,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今日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每一次致敬英烈,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精神的唤醒。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让本次祭奠英烈活动更加意义非凡。
“我们的先辈为什么能够在75年中受到万人景仰?就是因为他们不计得失、奋不顾身地把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党和国家的事业在哪里,他们就奋斗在哪里。”秦邦宪的孙女秦红动情地说,正是因为有了先辈英烈们的不计得失、不论生死、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奉献,感谢他们的付出,更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深的缅怀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在祭奠英烈的队伍中,有一位来自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韩笑笑,她说,除了去年因为疫情原因不能祭奠外,每年的4月8日,自己和同学们都会来到烈士陵园,一遍又一遍地聆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壮烈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在心中告诉自己,要传承红色基因,好好学习,努力成长,以栋梁之材报效祖国。
宝塔山下忠骨铮铮,延水河畔英魂烈烈。延安岁月是一个锻造英雄的岁月,延安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矗立在“四·八”烈士陵园内的一块块丰碑,将和共和国的历史一起,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