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莹 高昀
“何爷爷,刘志丹将军率领红军主力转向外线作战,成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
“这么说吧,就当时的形势,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为正在长征的中央红军保留住了陕北这个至关重要的‘落脚点’。”
……
清明时节,走进刘志丹烈士陵园,庄严矗立的刘志丹将军雕像旁,一群穿着校服、佩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序围拢在老党员何启华身旁,静静地听他讲述刘志丹将军的革命事迹。
“退休了也没什么事情,正好赶上县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自己也爱好这些,边讲边学,退休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了。”正在宣讲党史的何启华脸上满满的自豪。
3月10日,志丹县全面启动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组建成立党史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新时代夜校”“农民家庭会“”百姓小喇叭”“百姓大舞台”“红色故事会”“新时代乡贤会”等文明实践活动,以“讲、学、播、演、忆、践”的方式,将文明实践“沉下去”,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新时代夜校”寓教于乐讲党史
“刚才,讲到了中共一大的有关知识,大家都记住了吗?下面进入到今天的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中共一大是什么时候……”“1921年。”3月11日晚,在志丹县麻地坪社区“新时代夜校”第三期的提问环节中,没等主持人郭春东说完问题,听课的居民王金光就迫不及待地喊出了答案。
“中共一大选举出来的书记是谁?”“陈独秀。”王金光又一次抢答正确。
“老王,你也把答题机会给大家匀一匀嘛。”郭春东指了指王金光,笑着说道。
“就是就是,回答问题的小礼品都让你一个人领走了。”一起听课的居民们纷纷打趣。王金光笑着摸了摸头,不情愿地坐下了。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志丹县充分利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打造运行的“新时代夜校”志愿服务项目,在向进城农民宣传新思想、解读新政策、培训新技能、养成新习惯的基础上,通过有奖问答、猜谜语、唱红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广大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已通过“新时代夜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90余批(次),2000余名群众参与其中。
“农民家庭会”回顾家史学党史
几场雨水过后,志丹县的气温下降了好几度,凉意四处弥漫,但这并不影响该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火热氛围。
4月4日一大早,志丹县义正镇阳洼河村村民曹向阳家的小院里便聚集了不少乡里乡亲。大家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曹向阳讲家史、传家风。
“我爷爷曹士荣是在永宁山高小读书的时候接受到了新思想,1929年,他在刘志丹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便跟着刘志丹在甘肃南梁的老山林中闹革命、搞兵运……最后牺牲在旦八寨子,年仅26岁。”讲到这里,曹向阳摸了下外孙子叶涛的头,一脸严肃,“咱们现在有吃有喝,你能好好上学,都是像你太爷爷一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咱们曹家的子孙,可不能忘了他们的牺牲。”
“爷爷,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所好大学,像太爷爷一样,为社会作贡献,给咱们家争光。”五年级的叶涛已不再懵懂,自信满满地向外公曹向阳保证着。
“最近,类似这样的‘农民家庭会’我们村上已经办了好几场了。大家都很积极,回顾着家族中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和他们的光荣事迹。”阳洼河村村支书姚小江边听边记,“我们村上还专门召集了一批志愿者,打算把这些故事整理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
不单单是义正镇阳洼河村,志丹县的许多村子都通过“农民家庭会”志愿服务项目,让家族长辈回忆家族史,把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的红色家风,孝老爱亲、夫妻和睦的文明家风,以德治家、廉洁齐家的清廉家风,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时代家风等传承下去,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百姓小喇叭”质朴乡音播党史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曲激昂雄浑、振奋人心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播放完毕,值班播音员贺建利对着麦克风开始了当天的播音,“今天,我们继续播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每天傍晚六点,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的“百姓小喇叭”里,就会传出被乡亲们戏称为“志普”的声音。
“我就喜欢听村上的年轻人播广播,建利、广生、三娃婆姨几个都播得非常好,讲的毛主席、刘志丹的故事我也喜欢听。”说起村上的“百姓小喇叭”,老党员贺占俊满口称赞,“我们这些人都上了岁数了,眼睛花的看不了书、读不了报,如今通过这个小喇叭听故事,日子过得也有趣儿了。”
志丹县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难度很大。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该县充分利用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中运行成功的“百姓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采取“男女老少齐动员、人人都是广播员”的办法,每户推荐1名志愿者,将新思想、新政策、党史故事编写成贴近群众生活、易于群众理解的广播稿,坚持每天排班轮流播报,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听高兴、真点赞。
“百姓大舞台”说学逗唱演党史
3月29日,一场“百姓大舞台”志愿服务活动在志丹县民生广场精彩上演,吸引了上千名群众驻足观看。
“南昌城头枪声响,工农红军气势壮,千里辗转跟党走,一颗红心上井冈……红都人民信心足,脱贫致富奔小康。”志愿者王平献上的陕北说书《学党史 感党恩》,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今天观众的反应太给力了,我要好好再完善、创作一些作品,送给我们的观众,助推我们的党史学习教育。”表演结束后,王平激动地说道。
今年以来,志丹县组织全县优秀文化志愿者,创作推出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党史题材文艺作品,利用打造成熟的“百姓大舞台”志愿服务项目,借助县、乡文化广场等原有演出阵地,依托省、市文化惠民项目投放的音响、话筒、服装、道具等演出设备,以小品、歌曲、舞蹈、快板、说书等“文艺+宣讲”的形式,扎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播种红色文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声”入人心。
“红色故事会”缅怀先烈忆党史
65岁的何翔是志丹县双河镇向阳沟村的一名老党员,从小就爱听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听说村上今天要来志愿者宣讲红色故事,吃过早饭,他便来到村里的文明实践新风院等候。
“1932年冬天,刘志丹到华池县二将川的一个小山村里宣传革命理念,组织动员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第二天早饭后,他刚准备起身离开,突然,一队白军包围了村子……”讲到精彩处,志愿者鲁云故意停了下来,卖起了关子。
“鲁老师,你快讲啊,刘志丹脱险了没有?”鲁云的这一停顿,瞬间引来了现场群众的“声讨”。
志丹县作为革命红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境内现有保安革命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等红色遗址65处。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该县将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深度挖掘党中央毛主席在保安的故事,刘志丹、习仲勋闹革命的故事,组织革命烈属、“五老”人员、教师志愿者等,深入全县各行业、乡镇、村庄巡回宣讲红色故事,真正实现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新时代乡贤会”为民服务践党史
傍晚时分,志丹县纸坊便民服务中心纸坊村山花开得烂漫,晚风徐徐吹着。本是一幅恬静悠然的乡村生活图画,却被村民徐志忠的匆匆步履打破。
“三哥,你忙什么呢?走那么快?叫了你好几声都没听见。”同村的徐志祥小跑了几步,终于赶上了徐志忠。
“你没看见村上微信群的通知吗?今天晚上放《建国大业》和《山地苹果春季管理技术》了,人肯定多,早早到了好坐前面些,看得清楚。”虽和徐志祥说着话,徐志忠也没有停下脚步。
徐志忠口中说的事情,是村上“新时代乡贤会”给村民们的一个福利。2018年,纸坊村成立了“新时代乡贤会”,将村上的“五老”人员、道德模范、乡村教师、经济能人等吸纳为乡贤志愿者,动员他们有智出智、有力出力,设立“文明大礼包”,用于村子的发展和村上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和农业实用技术影片便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三月份以来,纸坊村更是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利用“新时代乡贤会”志愿服务项目,白天邀请县果业局的专业技术志愿者深入村上果农的园子,手把手指导果农开展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肥水管理等,晚上组织乡贤志愿者在村支部会议室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和农业实用技术影片,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春雨浥轻尘,润物细无声。一场场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志丹县的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生动、多彩;一次次壮怀激烈、心潮澎湃的革命历程回顾,也更加筑牢了16万红都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如今,3781平方公里的志丹大地上,党史学习教育已如飘洒的春雨,轻轻柔柔,绵绵密密,沁润进每个红都儿女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