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马背上的摇篮
于昊然
  延安育才红军学校之所以是一所红色基因传承的学校,是因为它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保小”。“保小”建于1937年,在抗日战争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为抚养培育那些浴血奋战的革命者后代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保小”的首任校长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当年,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方志敏、刘志丹等许多抗日前线奋战将士的子女,以及红军长征过来的一批“红小鬼”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毛泽东同志曾为“保小”题词:“为教育中华民族新后代而努力。”
  “保小”的创业者都是当时全国最优秀的教师,也是红色教育的奠基人。建校初始,教学条件极为艰苦,住的窑洞不够,他们自己动手挖;没有课桌板凳,他们自己动手做;缺纸少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老师们承担了一切繁重的劳动,为培育革命后代呕心沥血。
  1943年冬,天气格外冷,一场可怕的传染病在“保小”肆虐。全校教职工衣不解带、全力以赴照顾生病的学生。校医罗东祥和王海仕护士夫妻二人,日夜守护在学生身边,给他们喂药、打针,困了仅仅在长凳子上躺一会儿又爬起来照顾学生们。在他们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下,同学们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可是他们的儿子斗娃,却因染病无人照顾而不幸夭折。他们毫不吝啬地将大爱给了别的孩子,把泪水留给了自己。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率军向延安进攻,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临撤离前,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同志特地到“保小”看望师生,并语重心长地叮嘱:“你们学校有500多娃娃,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他们,这个责任重大呦,一定要严格按上级指示行动,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全体老师立誓用鲜血和生命呵护每一位学生。
  两千里行军大转移开始后,全校师生兵分两路,一路由本地师生组成,中央警卫团骑兵班护送他们留在陕西继续与敌人周旋;另一路由外地师生组建,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在上有飞机轰炸扫射,后有敌军围追堵截的危机情况下,这两支队伍仅靠人背马驮,徒步行走辗转于崇山峻岭、千沟万壑之间。其间,老师们为了教学、行军两不误,把要学的生字写在纸片上,挂在娃娃们的背包上,边走边教。后来,根据不同的转移线路,有了现在的北京育才、西安育才、延安育才学校。
  这就是“保小”故事的一部分。“保小”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这个摇篮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保小”不朽的光辉篇章。  (讲述者为延安育才红色学校五年级七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