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区 ●新区一角 ● 创业家园 ● 学习书院之夜 ● 宜居新区 曹明福摄 新区远眺 张秀峰
2012年4月17日,一个延安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延安新区(北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从此,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区域新发展动力之源喷薄而出,一座承载着人们理想和生活的城市空间由此而生成。
依据“保护圣地,疏解老城,建设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延安新区的未来将成为承载延安发展的重点规划区。作为新常态下主要经济增长点,新区承担起“经济发展主战场,延安产业带的核心区”的角色定位,先后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和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涵盖了功能、产业、民生、生态、交通、文化、安全、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从建设那天起,延安新区便深知自身肩负的使命。9年来,这里的人们将个人梦想和集聚区的前景融合在一起,不曾有丝毫懈怠,以创业者的豪情,勾勒出一道辉煌的发展轨迹。曾经荒凉的群山变成了另一番景象:纵横交错的道路、现代气派的建筑、清新宜人的城市绿地……宜居宜业宜游的延安新区,正以蓬勃发展的态势,改变着延安区域的发展格局。
行走在广阔的延安新区大地上,触摸时光的年轮,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不同寻常的沧桑巨变。
规划引领,产城融合,造就品质新城
回望延安新区激昂跨越的“十三五”,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是“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目标确定之后、新区开工建设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是老区人民万人挺进、重塑“生态、绿色”新延安的豪迈?还是新区建设工地上演绎出的勃勃生机?
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与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契合,走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作为延安城市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重视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培育,寻求产业发展与居住、教育、休闲等城市功能建设一并谋划、同步建设,强化人气集聚,以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
9年来,延安新区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到单元控规,基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规划体系。围绕核心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目标定位,新区在全省率先实行协同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对新区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规划,重点以为民服务中心为枢纽,整体布局综合服务城区、休闲居住区、产业提升平台,形成集金融、商贸、行政管理、文化娱乐、研发等公共职能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并在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中率先融入“海绵城市”的科学规划理念。
丹青添新彩,风姿入画图。过去9年,是延安新区“拓空间、打基础”的起步实施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6条新老城连接线以及45条共计89公里的市政道路及配套综合管廊全部建成,18所学校开始办学,延安大剧院、学习书院、为民服务中心建成投用,2.8万套保障房、安置房和商品房近400万平方米,吸引外来人口9.4万人,新区城市功能基本完善、产城融合破题开局、城市形象全面形成、发展活力不断迸发,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薛鹏春在谈及新区的建设成就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建设成就,就是因为做到了用发展解决争议、靠实绩化解疑惑、以实践统一认知、凭成效赢来赞誉。一是规划设计好。仅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建设和系列专项规划就达到了60余项;二是生态环境好。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美丽新区建设持续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形象初显;三是民生福祉好。保障房、三甲医院、学校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用,同时加强对安置群众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畅通就业渠道,推动了居民全员就业;四是基础配套好。城市主干路网全面形成,综合管廊的建成投用、水电气暖讯体系的加快完善、各种公共保障设施的建成,提高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五是产城融合好。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创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六是城市运行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六位一体施工模式有力地保证了新区已建成建筑沉降正常稳定,运行安全。”
黄土之上,一座功能完备、发展潜力无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风采初现。
绿色发展,循环特色,彰显城市个性
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延安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定位。这不仅是基于延安黄土高原地质特性的一个综合性考量,更是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的决策。
按照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延安新区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和景观打造水平,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用“好生态”撬动群众幸福支点。狠抓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打造天蓝、地绿、景美、城洁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魅力。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过9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新区共计完成山体植被恢复、场平区绿化400余亩,城市各道路、公园、广场栽植高规格苗木共37个品种16万余株,完成各类球形植物17个品种3.8万余株,完成灌木、地被18个品种约30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绿化共计约(包括对外连接线)43.2公里。实施城市绿化1.54万亩,场平区绿化覆盖率达48.07%,生态修复区林地占比达到68%以上,较新区建设前提高38%。加快建设“一廊、两翼、六片区”的城市新型生态格局,先后启动实施了生态绿地公园、沿街绿带、绿化广场、防护绿带形成生态调节区,筑牢南北山坡绿化生态安全屏障,以人民公园、文化公园和鲁艺生态公园构成的“景观廊道”为核心,以城市道路带状绿化为纽带,融合附属绿地及防护绿地,网络化城市绿地系统正在形成。
在能源开发方面,新区立足“生态能源”,依据“山城相映,绿网相融”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多点发力”的建设方针,全面推进绿色新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公共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日臻成熟,“快慢结合、动静相宜”的低碳高效交通环境正在形成;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深度融合互联网思维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正日趋完善;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的强制性设计标准,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比率达到100%;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小区,建立社区绿化、垃圾分类等设施,推广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
放眼新区,坦荡如砥,鲜艳花朵装点道路两旁,小区绿色植被环绕,城市绿化构建立体景观,公园乔木片林掩映……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在微信朋友圈里“炫”新区美景已成时尚。
同步推进,凝心聚力,扬帆破浪正当时
新的希望在孕育,新的突破接踵而至,新的精彩不断到来。“十四五”期间,新区未来将如何谋求新的跨越,在实现新区建设发展上又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呢?薛鹏春给了我们明晰的解答。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延安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率治理为导向,以我市“三区一基地”定位为引领,聚焦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生态建设、人口导入和社会治理,力争到“十四五”末,延安新区由“建管模式”向高质量引领、市场化主导、优服务为主的“城市治理模式”转化,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雅居、弱有众扶。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商贸物流四大产业产城融合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塑造发展新动能,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区域经济循环,扩大有效投资,年均投资强度不低于120亿元。三是打造全域生态新区,深入实施美丽新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新格局。四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正待我们扬帆破浪,谈及今年目标,薛鹏春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之年,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他们将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目标,重点做好高质量的产业体系走在前列、高品质的生活保障走在前列、高科技的创新驱动走在前列、高效率的治理体系走在前列、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走在前列、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走在前列等方面工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用整整9年时间埋头苦干、沉潜自我,延安新区已经完成了初始积累,勾勒出了完整的发展轮廓,而其内在积蓄的发展能量,将奠定新区叩问未来的雄厚资本。这艘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巨轮,正在扬起新的风帆,向更辽阔的未来起航。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延安采访分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