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9日
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 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图① 1981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图② 1981年9月20日,中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图③ 1981年9月,河北临西县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技推广站在集上销售种子、农药,许多农民前来咨询农业技术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 彭国华 欧阳辉 曹平 殷烁
  

辉煌历程

  历史发展道路蜿蜒向前,决定航向的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有两个历史决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载入史册,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统一思想
  ——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两次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彼时的世界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同志和“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面对法拉奇的提问,邓小平同志的回答睿智坦诚:“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党内外思想活跃,但也出现了值得警觉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倾向。如何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所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党在这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必答题”。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初步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新道路的主要点,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对于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认识,团结起来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议》起草小组成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经济特区建设如火如荼,“一箭三星”首次成功发射……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共识大大增强,精神振奋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党和国家事业从徘徊状态中走了出来,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集思广益——一个伟大历史文献的诞生
  《决议》的孕育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初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同年11月,党中央决定,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起草《决议》。
  邓小平同志作为《决议》起草的主持人,在起草工作之初就提出《决议》要体现三条总的要求: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第三,对过去的事情作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1980年10月,《决议》讨论稿提交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的4000名高级干部进行讨论。“起草小组分散到全国各地听取意见,我当时到广东省听取意见。讨论期间大家畅所欲言,我们随时集中反映有代表性的意见,写出简报上报中央”,石仲泉回忆。
  1981年3月,陈云同志提出,《决议》应该增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的内容。这样,《决议》的视野和立论基础进一步拓宽了。
  从1980年3月开始起草,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历时一年零三个多月,中央领导同志亲自确定《决议》的内容和结构,组织不同范围的集体讨论、意见征求,反复酝酿修改,先后正式提交会议讨论的《决议》文稿本达7次之多。在一次次广泛讨论、一处处字斟句酌中,《决议》逐步完善、日臻成熟。
  “《决议》的起草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的过程,它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千锤百炼、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光辉文献。”石仲泉说。
 
 承前启后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力奋斗
  邓小平同志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开辟这条新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议》至关重要。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决议》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点,作了10个方面的概括。“这10个方面的概括,实质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说。
  从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到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们党不断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越来越清晰、越走越宽广。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推进、拓展的宏伟画卷,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其《决议》书写了影响深远的一笔。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可谓艰苦卓绝:有顺利也有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误。《决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客观态度、坚持真理的巨大勇气、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心。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所以是一个好的党,总是能从错误中走出来取得更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贯采取这样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40年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其《决议》总结历史、开启未来。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具有转折意义的过往,也是为了从中汲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发展的智慧和勇气。不忘过去、开拓前行,我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亲历者说
拨乱反正的历史性会议逄先知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而载入史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党中央决定,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以统一全党思想,达到团结一致的目的。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这项工作,并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
  起草小组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易其稿,形成基本成熟的稿子。为了广泛征求意见,中央决定组织4000名高级干部参加讨论、提出意见。我参加了这次讨论。讨论是分组进行的。我参加的小组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维汉、刘澜涛等同志。那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大会。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
  经过反复修改,《决议》很好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重大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论断。
  《决议》的通过,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增进团结、保持社会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可以比肩于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同志指出:“使这个决议起到像1945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巨大的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者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本报记者郑延冰、王影迪整理)
 

感悟初心
正道直行天地宽殷鹏

  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确总结,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科学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为维护全党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提供了根本保证。
  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决议》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并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点,作了10个方面的概括,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是在不断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路径更加清晰。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战疫情、抗洪涝,促改革、推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稳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奋勇拼搏,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决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道直行天地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接续奋斗,苦干实干,我们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