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浓墨重彩写华章
——延安阔步走向全面小康见闻
    ●市民扶老携幼在鲁艺生态公园踏青赏景    记者邓志宏 摄
  记者 刘小艳 王垠山
  满山的果树、整洁的民居、平坦的公路、满面的笑容……初夏,行走在延安大地上,令人振奋的场面处处可见。
  幸福,离不开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伟大决策,离不开始终活跃在基层第一线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们,他们扎根基层,攻坚克难,用一件件实事描绘出百姓安居乐业的“小康画卷”。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崔院强,自2017年7月担任甘泉县石门镇魏家沟村第一书记以来,夜以继日奔走在扶贫第一线,克服了一道道困难,攻克了一个个堡垒,使全村60户贫困户159人全部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852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300元,群众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
  这两天还在果园务工吗?种植苹果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眼下,正是春忙时节,延川县乾坤湾镇阿占村第一书记王博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把“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排查工作同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做到边排查边整改,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阿占村地处黄土高原深处,境内沟壑纵横,立地条件差。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33户699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村党支部以“产业壮大为基础、农民增收为核心、便民惠民为宗旨”为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苹果、杂粮种植,牲畜养殖等产业,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越来越高。
  在延安,在基层第一线,1807名第一书记,1499个驻村工作队不懈怠、不放松,持续奋斗,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
  在延长县罗子山镇寨石村,一对木制驮水桶,早已成了刘海波家的“古董”,放置在闲窑里,落满了灰尘。拍去驮水桶上的灰尘,刘海波笑着说,这对水桶,与他相伴了几十年。
 
  像刘海波一样,驮水桶上,刻满了黄河岸边许多人“吃水难”的记忆。
  老百姓的向往,就是努力的方向,不仅要吃上水,还要吃上好水。
  脱贫攻坚以来,延长县在全力提升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道考题——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几年来,按照“宜池则池,宜井则井,宜窖则窖”的办法,全力推进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先后建成农村供水工程646处,其中:集中供水408处(涉及504个自然村),分散供水238处(水窖92处1275眼、水井146处4986眼),实现了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
  小康路上,“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市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255元增加至11747.48元,6年增长了2.6倍,年均增幅23.85%。符合条件的13.16万名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全市1784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安全饮水、通客车、电力入户和4G网络全覆盖。693个贫困村通动力电、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人居环境全部达到干净整洁要求。
  ——易地扶贫搬迁让1.5万户群众告别穷窝窝,危房改造让2万多户群众住上放心房。
  “我这辈子都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而且住在县城,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打工,都方便得很。”说起过去住的地方,黄龙县脱贫户刘元有连连摇头,唏嘘不已:“原来住的就是那黑窑洞,一下雨就不敢在屋里待。要吃水还要到山上担水哩。”
  “住在这里美着哩,又干净又安全,水电气很方便……”说起搬到县城以来的变化,68岁的刘元有内心充满喜悦。
  不仅安居梦圆,脱贫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也都有了保障。精准扶贫以来,延安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全链条学生资助体系,精准资助贫困学生12.05万人次,全市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建立健康扶贫“三重”保障机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实现了全市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今年64岁的孙旺明是安塞冯家营村的老腰鼓手,10多岁就开始打腰鼓,打了50多年了,靠着一身打鼓的本事还去过全国不少地方演出。
  “我们冯家营村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孙旺明说,“原来是跑到外面去打腰鼓挣钱,现在不一样了,建了‘千人腰鼓文化村’,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到安塞、来到冯家营看腰鼓表演,我们在自己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孙旺明作为基地的签约腰鼓手,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挣到三四千元,他说:“所以,我要把腰鼓技艺传给儿子,传给孙子,让安塞腰鼓在这里代代相传,让全国各地更多人来到冯家营看安塞腰鼓。”
  驻村干部高园园介绍,冯家营村在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盘活村集体经济,把32户村民的159.9亩土地转租企业,并将地面建筑物与附着物等折价入股企业,建成了“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推出集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于一体的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实景演出,同时还发展农家乐、民宿经营、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制作销售等文化产业。
  从脱贫攻坚到走向全面小康,延安精准实施“八个一批”脱贫工程,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老百姓心里有了底、致富有信心。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吴起县南沟生态度假村的员工薛志龙忙得不可开交。
  薛志龙是土生土长的南沟村人,在度假村开观光电车,闲暇时喜欢和游客聊南沟村的变化。在薛志龙儿时的记忆中,南沟村荒山秃岭,村民的日子穷得叮当响。男孩子到了十七八岁,要养家糊口只能到外地打工。
  2018年,借助好起来的生态,南沟村成立了旅游公司。背井离乡的薛志龙决定回到村里,靠青山绿水吃“生态饭”。
  在南沟村8.2平方公里的度假村,450亩的湖面上可以划船、垂钓,由坝石荒地改造的儿童乐园里,设置了碰碰车、七彩滑道、网红桥等游乐项目,在村里,还有共116个床位的窑洞宾馆。村民可自愿入股旅游公司。
  2020年,旅游公司创收100多万元,除去股东分红,还给全村1320位村民每人发了100元,给村里精准扶贫户发了1万元。
  如今,南沟村旅游公司能够解决四五十人的就业问题,都以精准扶贫户优先。2020年,南沟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6440元。
  今天的延安,林果业、棚栽业、养殖业发展成效日益显著,苹果、花椒、红枣、核桃……这些产业已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收入来源。
  2020年,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的果农迎来了大丰收,凭借着先进的果树管理方式和多年的果品口碑,村上的苹果均价每斤卖到了3.2元,成为历年来价格最高的一年。
  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75户家家户户都种植苹果。靠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今,村里家家都有小汽车,都能住洋楼,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赵玉芝生活在子午岭脚下的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2008年以前,一家人靠着做豆腐维持生计,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赵玉芝失去了左腿,也使她的豆腐坊无法继续经营,再加上她看病的高额费用,各种困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一时间,这个曾经让人羡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成了贫困户。
  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帮扶干部帮助,赵玉芝带领全家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从贫困户成为现在年收入10万元,拥有豆腐作坊、猪鸭养殖等产业的小康之家。
  “这些年的延安变富啦,这些年的延安变潮啦,这些年的延安变绿啦,这些年的延安变美啦……”从宝塔山下到延河两岸,老百姓口袋更鼓、生活更美,践行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新时代的“信天游”在延安人民的口中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