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亲历者说
“中国发展始终需要科技这个加速器”
人民日报记者 荣翌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楼大堂墙上,邓小平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话语引人瞩目。“那是1988年10月24日,令人鼓舞的一天。”作为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建设者之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张闯研究员对那天的场景记忆犹新。
  1962年,张闯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主修高能加速器专业。那时的他有个愿望:建造中国自己的加速器!
  “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1972年9月,周恩来总理的一则批示让科研人员振奋。“这件事”指的就是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闻知此讯,在辽宁工作了7年的张闯迫不及待希望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生时代的梦想成真了!”
  和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样,1978年那个“科学的春天”令张闯难以忘怀。几年后,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对撞机建设。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标志着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进入90年代,科研更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能物理研究这样的基础研究工作,如何稳住和培养更多人才?我国的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研究怎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再铸辉煌?一连串问号出现在张闯和同伴心中。
  “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解答了这些困惑。”张闯说,在政策指引下,研究者进一步明确了高能物理等基础科学的未来方向,开始转向探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张闯见证了中国在重大科技领域从学习者、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巨大变化。1979年,第一次被派往美国费米加速器实验室访问,当时国内外科研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让他很受触动。1994年,赴欧洲研究室开展合作,年轻同事感叹:“在一些研究领域,我们与国外已相差无几。”今天,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76个科研机构及高校的600多名研究者,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巴里·巴里什直言“中国将成为国际大科学中心”。谈及此,张闯一脸自豪。
  “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有很多攻关要做,中国发展始终需要科技这个加速器。”抬眼凝望33年前邓小平与对撞机建设者的合影,77岁的张闯仍然干劲十足、豪情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