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8日
一架小纺车
刘凡琛
  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任弼时的寝室里,端端正正地陈列着一架纺车。这架纺车与普通农户家成千上万的纺车并无两样。一根三尺来长的横轴,一端为绕线的锭子,一端为直径两尺的纺轮。那么,这样一架普通农家纺车,它怎么会在中央领导人的居室里展出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政策,诱蒋反共,对根据地实行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当时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程度。蒋介石在日本政府的拉拢下,也露出了反共本质,并扬言不让一粒米一寸布进入陕甘宁边区,从此,陕甘宁边区的经济陷入了严重危机。
  毛泽东在1939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道:“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号召解放区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军队在不影响战斗的情况下,也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
  一时间,整个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许多中央首长也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参加到这一运动中来。任弼时也不例外,他向当过纺织工人的夫人陈琮英学习纺线技术。他坐在纺车前,认真地听夫人讲述着怎样摇车,怎样拉线,怎样上线,神情就像个初学识字的小学生。可终究是初学,纺车到了他的手里,怎么也不听使唤了。车摇快了,线拧得太紧,抽也抽不下来。车摇慢了,线拧得太松,又容易断。夫人手把手地教,任弼时时快时慢地摇着纺车。他纺的线,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一会儿线又断了。渐渐地,任弼时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夫人陈琮英心疼地劝道:“歇一歇吧,歇一会儿再纺。”任弼时却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任弼时终于学会了从卷棉花到打旋的全套技术。
  1943年秋,在枣园书记处礼堂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纺的线,又细又匀,被评为甲等奖。
  在延安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会纺线似乎成了人们的一种骄傲。无论是领袖,干部,还是战士,不分男女老幼都能纺。每到夜晚,在延河两岸闪耀灯光的土窑洞里,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纺车声此起彼伏,伴着那滚滚延河流水声,演奏出一曲自力更生的歌,一曲无往而不胜的歌。
  时间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许多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淡忘了,但这架纺车仍静静地摆放在这里,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延安时期那些排列整齐的纺车阵里,仿佛带我们看到了小礼堂里热热闹闹的纺线比赛。
  听,那纺车发出的声响,人们的思绪伴着那纺车声走了很远很远。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小纺车已经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它默默地隐退了,虽然它无法再吱吱作响,但我们不会忘记昨天,不会忘记小纺车编织的延安故事。  (讲述人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小小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