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数色变” 新华社发 商海春作 “害怕身份被盗用”“害怕数据造假”“害怕数据不公和数据歧视”“害怕数据垄断”……在大数据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大数据杀熟、简历大数据黑市买卖、App窃取信息连环套、大数据企业天价抽成和安全监管缺位等问题不时见诸媒体,使不少人“闻数色变”。
有“数惧”心理的远不止个人,很多企业也惧怕数字化改造。据统计,我国有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设备数字化改造。
对个人来说,破解“数惧”存“三难”:一是个人隐私保护难,二是算法公开公正难,三是平台垄断抗拒难。但在数据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很难有人说自己能“置身数外”。这就需要产、学、政、研多方合力,建立健全治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在确保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实现更精准的数据确权、更便捷的数据交易、更合理的数据使用,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
对企业来说,“数惧”无外乎“三不”:囿于传统观念和路径依赖,对大数据发展态势认识不足,对新技术应用持抵触情绪,是为“不想”;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阵痛和风险,不敢率先吃螃蟹,转而踌躇徘徊,是为“不敢”;缺少数字化方法、技术和人才,导致“不会”。这就需要加快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加快跨数字领域和传统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对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大数据仍是个新事物,不敢贸然接受乃人之常情。但历史已经证明,拒绝新技术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
当下,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超万亿元、5G终端连接数占全球80%以上……站在数字生产力快速崛起的历史新阶段,在大数据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应当看到,数字中国的前进趋势不可阻挡。
防止数据变“数惧”,既要努力克服“三难”“三不”现象,也要激发企业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加深对大数据的研究,加快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破除一些领域数据无序、无权、无价的瓶颈,直面数据标准不一、监管缺位、体系扁平、市场混乱等问题,加快形成完善、成熟、合理的大数据运营、流通、监管体系,使数据要素的使用、交易更安全、可信、开放、融合,全面支撑数字经济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