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重走长征路,滋养初心淬灵魂 ●传承红色基因 ●党群联动拓富路 ●党员服务到田间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第一书记联盟” ●现场教学强党性 ●优化政务服务 ●文明新风扑面来 ●关爱困难群众 在“美水之乡”、红色沃土甘泉县,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党建品牌,宛若散落在山水之间的“红色珍珠”,展示着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打造“走长征路、吃农家饭、听信仰课、干务实事”主题党日品牌,26处红色革命遗址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主阵地;成立“第一书记联盟”,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用真情真意真扶赢得群众的点赞认可;创建“归属”“朝阳”“联亲式”等党建品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员的温馨之家、居民的幸福之家;建立“樊九平”调解室,说大事了小事,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系列务实举措、创新做法,串联起全域党建的“珍珠项链”,让美水大地绽放出时代的芳华。
绿水青山绘底色,红色引领促发展。近年来,甘泉县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推进干部、党建、人才3个“三年行动”落实落细落地,持续叫响“先锋引领、七溪争流”美水党建品牌,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甘泉特色的新时代党建创新之路,激发了党建工作“新动能”“新质效”,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红色动力”。
1“抱团发展”闯富路 争创特色筑堡垒
“昨晚在‘第一书记联盟’微信群里一通知,大伙儿便积极响应,今天全县63名第一书记都来了。我们今天来主要是帮村里的兜底贫困户代领窗帘,回去就立马给送到他们家里去。”5月27日上午,在甘泉县“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们在行动”主题窗帘捐赠公益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第一书记联盟”负责人、石门镇魏家沟村第一书记崔院强。自2020年4月挑起全县“第一书记联盟”总负责人这个重担后,他和各村第一书记“抱团发展”,协调成立了全县“第一书记联盟”合作社及消费扶贫超市,积极推广“原味甘泉”公用品牌,帮助群众累计销售各类蔬菜480吨,价值420万元,有力提升了扶贫产业的“质感”和群众增收的效果。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甘泉县创新推行“第一书记联盟”,打造互助互利平台,实现了第一书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向“联动协同”“集团作战”的转变,缔造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兄弟连”,先后有4人荣获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称号,崔院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入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延安实践案例》。
“第一书记联盟”是该县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创新党建品牌的特色做法之一。
筑堡垒、夯基础,创品牌、树旗帜。近年来,该县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争创特色,打造亮点,不断深化“先锋引领、七溪争流”美水党建品牌,各领域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美水大地竞相争流,为追赶超越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全县共打造党建示范点65个,“第一书记联盟”“归属党建”先后获得全市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二、三等奖。
针对社区居民成分复杂、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党建基础薄弱的现状,甘泉县美水街道太皇山社区创新推行“归属党建”,通过设置网格员、组建社区义务巡逻队、选派党建指导员、成立志愿者团队等方式,凝心创平安、贴心搞服务、爱心帮贫困、众心促和谐,居民的安全感、亲近感、温暖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社区办事效率高、服务态度好,谁家有困难只要招呼一声,社区工作人员就主动过去帮忙解决。社区管理好了,大家便住得舒心、安心。你看,社区服务中心门外阴凉处那些拉话的、玩牌的老年人,日子过得多安逸。”社区居民刘益英说。
在农村,甘泉县扎实推进“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党建示范创建,实施党建先锋引领工程,建成省级和市级标准化示范村14个。南义沟村、和平村、张家沟村等成为全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跟随道镇南义沟村党支部书记曹宏伟的脚步,记者观览了该村花4年时间以愚公移山精神打通的南义沟与蒙家湾之间的“南蒙道路”,看到了专为山上居民新建的“五脏俱全”的精致院落,走进了百棚市级蔬菜示范园实地感受,了解了“连心大桥”“同心大道”的建设历程,直观地感受到曹宏伟这个“好班长”为村里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变化。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没想法,害了自己害大家。”抱着这样的想法,曹宏伟带领南义沟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农村党建新模式,以“先锋引领、聚焦五力”为主题,把党建工作与改善村容村貌、引领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强村富民深度融合,每年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村民幸福感、获得感逐年攀升,该村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等50余项荣誉。
“凤妹子大院”是下寺湾镇张家沟村最早开办的农家乐。2018年,甘泉大峡谷的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返乡创业大学生郭延凤便将一处30年没住人的老窑洞翻新办起了农家乐。几年过去,当初郭延凤的“一意孤行”成为如今的“独具慧眼”。随着甘泉大峡谷“走红”,郭延凤的生意办得红红火火。作为党员,她还带动全村发展起21家农家乐,去年全村农家乐年收入达200多万元。通过该县“雏燕工程”的培育,今年1月,郭延凤当选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
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甘泉县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按照“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整体推进”的思路,进一步放大“全域党建”的整体效应。在城市社区,建立“街道—社区—楼栋—中心户”“四级”便民服务网,3个城市社区细分为62个责任网格,党建、民意征集、服务代办、矛盾化解等工作全部下沉到网格,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机关,开展“抓学习、提素质、敢担当、树标杆”活动,推行“支部评星、党员争星”星级管理,打造“书香机关”,有效解决了“灯下黑”问题;在学校,创建“泉润”品牌,完成22所学校“一校一品”创建;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深化“抓党建育文化、促管理提效益”,培育“五德、七重”等企业文化,八千里、劳山鸡业党支部被评为省级“五星级”非公企业党组织,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锻造了坚强有力的基层堡垒。经过持之以恒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该县党建工作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2“长征精神”淬灵魂 亮明身份办实事
甘泉是一片绿色海洋,更是一片红色热土,到处洒满了革命印记。
4月6日,甘泉县举行“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重走长征路主题教育体验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通过整编队伍、共唱国歌、为各连队授队旗、队员宣誓等环节,让200余名师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党史教育开展以来,甘泉县按照突出“一个主题”、贯穿“两条主线”、做好“三项重点工作”要求,突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和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始终,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宣讲培训,注重氛围营造,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在全县中小学校中陆续开展以“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重走长征路活动,紧扣“走一次长征路、读一本红色书籍、讲一个红色故事、写一篇重走作文”的“四红”教育主线,充分利用甘泉县红色旧址,以甘泉长征干部学院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党史,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为了让丰富的红色资源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价值,甘泉县紧紧围绕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两大主题,着力把革命历史转化成鲜活教材,把革命旧址打造成生动课堂,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重走长征路”党性教育红色精品线路,通过“眼观、耳听、歌颂、步行、身历、演绎”等六大特色教学模块,浇铸着全县党员干部心中的“精神高地”,累计吸引县内外107班次7000余名党员干部“走长征路、吃农家饭、听信仰课、干务实事”,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增强一心一意抓发展谋工作的定力。同时,创新述职评议方式,将抓党建和意识形态述职评议会开在长征路上、农户家中、革命旧址,党组织书记现场谈感受、找差距、明思路,接受洗礼、淬炼党性,“忠诚、干净、担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履职追求。
“叔,我来帮你把党徽戴好,这可是咱们共产党员身份的象征,现在咱们县的党员干部都开始自觉佩戴党徽呢。”日前,甘泉县下寺湾镇、劳山乡、道镇等地的党员干部入村入户,为村里的老党员佩戴党徽,并送去学习资料,辅导他们学习。
甘泉县在全县范围积极开展“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活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把为民办实事工作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县工商联、妇联、团委、公安局、教科体局、经发局、农业农村局等党委部门党员干部纷纷亮出党员身份,通过开展学习分享会、重走长征路、红色革命旧址学习、技能和劳动竞赛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全体党员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
“能办的现场办,不能办的至少要帮忙找到门路,让群众满意而归。”走进甘泉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党员曹福刚戴着党徽和“甘泉勤务员”工作牌,正在星级特办窗口前为群众办理业务。在该局党支部“五好五引领、做最美勤务员”活动中,曹福刚由于工作负责、服务到位先后获得“热情好帮办”“守法好标兵”的称号。
聚焦“我为群众办实事”,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持续开展“五好五引领,做最美勤务员”主题活动,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还专门设立了星级特办窗口,对政务服务中心可办事项以外的疑难事项进行咨询答疑,帮助办理解决,达到职责范围全程办、职责以外星级特办,以工作用力换群众省力,以服务用心让百姓省心,不断叫响“甘泉勤务员”品牌。今年4月份以来,优化流程10项、精简材料4项、缩短时限7项,共计受益群众243人(件)。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甘泉县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在窗口单位、服务大厅设置“党员公示牌”“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评选“党员示范标兵”“示范岗位”,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服务对象,建立“实事墙”,制定“公开承诺书”,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公开承诺履诺。组织开展“我为湿地公园捡石头”“法官志愿者文明交通护学岗”“净美再出发,我的庭院我做主,我的巷道我美化”等实践活动70余次,为民办实事300多件。县级层面以民生事项为切入点,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乡村振兴等,把工作往实里做、往百姓心坎上做,使民生举措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目前梳理汇总形成民生实事12件,在办实事中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3 多元共治聚合力 “以文化人”育新风
5月27日,记者来到桥镇乡刘老庄村,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色彩亮丽的文化墙令人印象深刻。在村委会门口公示栏,“红黑榜”分外醒目,村民朱泽莲是当前“红榜”上唯一上榜之人。
“村里路修好了,花花草草种上了,广场建起来了,墙涂白了,还画上了画,到处干干净净的。这么好的地方,看见哪里脏了就忍不住想拾掇一下。”今年77岁的朱泽莲,数十年如一日,义务帮村里打扫巷道卫生、清理枯枝烂叶,路边水沟、凉亭、广场、长椅……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渐渐地,村里涌现出了很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群众志愿者,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了。
“我们将人居环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建立‘红黑榜’进行公示,每季度开展一次评比,不仅让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大变样,还让村民们都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刘老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贺艳玲说。
石门镇和平村是全县确定的9个党建先锋引领示范村之一,该村创新治理模式,按照“红黄绿”三色管理办法,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将不遵守村规民约的群众纳入红色格次,给予一定惩处;将表现突出的群众纳入绿色格次,结合“爱心超市”给予一定奖励,做到奖罚分明。在此基础上,该村坚持“村民富、乡村美”发展路子,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大力发展休闲采摘业,带动村民创收,实现了整治成果人人享有的目标。
这只是甘泉县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看老乡的“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老乡的精神面貌好不好。近年来,该县直面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把推进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作为巩固提升脱贫质效的有力措施和推动党建质效的具体体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七大工程”为载体,以信用管理为抓手,通过实施红黑名单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摒弃陋习、勤劳致富、孝老爱亲、洁净家园,以善为促善治,以善治促振兴,使党在基层的声音更加响亮,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多元共治的乡村振兴之路。
面对基层治理新情况和社会矛盾新变化,甘泉县坚持党建引领、治理创新,充分发挥乡贤能人的影响力、感召力,推出“樊九平式”矛盾纠纷调解模式,成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樊九平”调解室,其名称由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的名字而来。在桥镇乡“樊九平”调解室,记者见到了樊九平,在这里他给记者讲起了2条狗咬死村民12只羊造成矛盾、村民因地界偏移引发争吵等调解案例,一个个难解的“心结”经过他的耐心说和,无一例外都有了圆满的结局。
“眼怕瞎了,耳怕聋,为人处世怕心不公,只要良心能摆正,万事皆休全太平。”这是早年曾学过陕北说书的樊九平所写的。在樊九平的带领下,桥镇乡陆续涌现出一批“说大事了小事”的基层调解员,并在党员活动阵地建起“樊九平”调解室,在化解基层矛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县先后建成“樊九平”调解室78个,有力提升了全县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水平,为甘泉打造了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名片。2020年,“樊九平式”调解模式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在深化基层治理的同时,甘泉县通过移风易俗推动基层善治,用文化浸润涵养文明乡风。持续叫响“学思堂、泉润志愿者、甘泉好人、悦读书香”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张名片”,建成“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阵地,深入推进新思想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进“书香甘泉”建设,4个城市社区建成免费城市阅览室,机关单位有条件的都建了书苑、书吧、读书角,学习促工作、学习改命运成为全民共识;积极挖掘、保护、发展甘泉丰厚的民间文学,树起路遥“创作福地”标杆,建起高建群创作室、张俊功说书馆、民间文学博物馆,被中国民协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民间文学之乡”称号;选树优秀共产党员、甘泉好人、最美奋斗者、孝顺媳妇等先进典型34名,马晓东、张兰花、白耀双家庭分别荣获“三秦最美家庭”“陕西省五好家庭标兵”“陕西省五好家庭”。
从山水美到村居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一幅集绿水青山生态美、乡愁记忆人文美、乡风文明和谐美、产业兴旺经济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甘泉大地徐徐展开。
4“三项机制”激活力 人才支撑强根基
身材瘦长,一身休闲的运动装,清爽的短发,干净利落。这是记者对桥镇乡党委书记白婷的第一印象。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白婷在大学毕业后被组织部门选调到基层工作,工作的第一站就下到乡镇,先后任甘泉县东沟乡乡长助理、东沟乡副乡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科员、政府办副主任,桥镇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年轻就是用来努力的,老了就是用来回忆的,把自己逼一逼,这样才无悔一生。”在多年的历练中,白婷养成了一种不怕苦的韧劲、不服输的倔劲,白天她像风火轮似的奔波在队部、地头、农户,夜晚她像夜猫子似的整理一整天的记录、理出之后的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的辛勤努力,桥镇乡的各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换档升级。今年1月,她被提拔为桥镇乡党委书记,成为目前甘泉县唯一一名女性乡镇“一把手”。
白涛是甘泉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2017年4月被选派至桥镇乡新庄科村担任驻村工作队成员,2018年9月由于表现优异担任新庄科村第一书记。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白涛坚持吃住在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蔬菜大棚44座、弓棚31座、香菇棚5座、猪400头、湖羊100只,争取4.8万元为12户贫困户入股王家湾奶羊场实现长期分红,合理运用光伏扶贫等政策壮大村集体收入。2021年1月,他被提拔为甘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是激活干部干事创业的有效途径,白婷和白涛便是“三项机制”政策“东风”的受益者。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基层的选人用人鲜明导向,注重在急难险重一线历练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在一线推进“红色淬火”工程,累计选派158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来,通过“三项机制”调整干部253人,累计提拔第一书记43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
甘泉县坚持党管人才,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引才政策,有效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搭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合作通道,为企业打造个性化的项目和人才服务,持续加大各类重点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及动力。全县共建立工程技术、医疗卫生等8个领域人才信息库,各类人才达到6380人;建成科汇涂料、果业专家工作站2个,建成农业技术省级实训基地2个、市级2个、县级3个,培育职业农民641人,邀请各类种植、养殖专家为全县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指导50余场次,培训1400余人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和智力支撑。
时间新故相推,一往无前;奋斗接续发力,永不止步。甘泉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以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为着力点,把红色党建倾心融入到绿色风景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县党的建设,全力做好“一水、一谷、一红、一绿”四篇文章,在美水大地上绘就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本版照片由记者常延东 通讯员蔡易静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