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6版
发布日期:
延安十三年·沿着先辈的足迹 富县篇(下)
    ●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延能化生产线
    ● 市民在政务服务中心办事
    ●“两说一联”说事现场
    ● 绿平果业公司的智能选果线
    ●直罗镇的稻田
    ●水稻秧苗长势喜人
    ●机械插秧比赛

    ● 选手在比赛中

  ★高质量发展故事
  

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富县速度”

  县区生产总值达到72.3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5.11亿元,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领跑全市。与此同时,围绕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为指引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富县跑出令人惊喜的发展速度,也展现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富县力量”的活力与韧性。
  富县的奋斗者们是这份成绩单的缔造者。他们的努力奋进,在富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苹果产业成就果农的致富梦、小康梦
  刘百全是牛武塬上第一批种苹果的人。“最早的品种是‘黄元帅’,不套袋,卖的时候一整筐往车上一倒,年收入不足3000元。”第一年种苹果,刘百全收益并不好。1998年开始,富县全县大面积推广苹果产业。他的果园面积扩展到9亩,2003年,扩展到14亩,品种由元帅、红星、秦冠换成了红富士,并开始尝试小规模套袋。秋收时,套袋苹果0.98元/斤,比不套袋的高出0.2~0.5元。
  尝到甜头的刘百全开始苦心钻研“种植之术”,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技术方法。统一生产标准、大肥大水、节水灌溉、精细修剪、疏花套袋、施有机肥、产品检测、包装销售……一系列精细化作业,让刘百全的果园果品质量大幅提升,80#以上的苹果占到80%以上。
  从2015年到2020年,刘百全的14亩果园收入从27万元增长到52万元,整整翻了2倍。他们家从1亩贫瘠荒薄的自留地发展到植株旺盛的14亩果园,从年久失修的3间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5间新式窑洞,从年收入3000元增长到52万元,他也从一个懵懂不知的“门外汉”成长为“职业农民”,更成了富县远近闻名的“产业致富标兵”。而在富县,像刘百全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不光是致富带头人,更成了农业发展的“领跑者”。如何涌现出更多的“刘百全”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各级政府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春夏之交的羊泉镇,一片片果园形成的绿色海洋引人注目。“我们预留建设用地100亩,就是让果农赶上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快车,实现高质量发展。”羊泉镇镇长闫晓伟说道。
  如今,在羊泉镇羊东村,富县现代苹果科技产业园区正在迅速建成,可解决果农生产服务、一周年贮藏保鲜、冷链运输、产地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包装与销售等环节中的各种难题。据了解,园区预计将在今年苹果成熟时投入使用。
  闫晓伟表示,针对目前羊泉镇苹果生产销售中的最大难题,园区不仅会在果农存储苹果给出优惠价,同时还会针对果树老化严重、品种不优,果农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做出应对措施,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果园的管理由“粗放式”变成了“精细化”,“论斤卖”变成了“论个卖”,从“一斤卖不到2元”到“一颗苹果50元”……如今,全县37.2万亩苹果的产值不低于18亿元,最高可达到30亿元,10万果农收入的90%以上来自苹果,苹果产业俨然成为富县农业的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苹果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就了果农的致富梦、小康梦。
  近年来,富县秉承“塬上‘多乡一业’发展苹果,把优势产业做强;川道‘一村一品’发展烟、稻、畜、蜂,把特色产业做优”的发展思路,养殖畜禽36万头(只)、中蜂5万箱,1.5万亩水稻、1.26万亩烤烟规模居全市第一,认证良好农业基地26.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05万亩……产业链完成了“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群众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工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李斐是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招商部副主任,在这里已经工作了整整7个年头,亲眼看到工业园区从一纸规划到“五通一平(通给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排水,平整土地)”,法液空工业气体项目、普莱斯德绝热节能材料项目等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落地开花。
  “目前,园区规划面积8.68平方公里,引进12个项目,总投资522亿元,其中投资较大的项目有3个,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已建成投产,大唐延安电厂和延长石油富县电厂正在加紧建设。”李斐介绍说。在延长石油延安能化公司,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现场作业繁忙,原材料轻质油(40万吨/年)、煤炭(100万吨/年)、天然气(10.57亿方/年),经过8套主装置及配套系统深加工,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晶莹剔透的聚烯烃产品。
  “我们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疫情期间及时排产的S2040产品能生产口罩、防护服,K4912产品能生产医用注射器,K1870能生产外卖餐盒,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厂区里,延长石油延安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与质量管理部助理主管师亚丽熟练地介绍说:“高端化产品主要是聚乙烯多峰管材料、三元乙丙橡胶中高门尼的牌号和高纯度的2-PH(2-丙基庚醇),我们力争把这3个产品做成名牌产品,让延能化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秉承“创新、绿色、高效”发展理念的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自2018年9月打通主流程开始,到2020年7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短短两年间实现产值113亿元,利税23.4亿元,税收6亿元,带领富县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
  延能化只是富县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无数的“李斐”“师亚丽”们共同见证并创造了富县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富县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4.25亿吨、石油储量8628万吨、天然气储量940亿方,我们要依托丰富的煤油气资源,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脚踏实地做好精细化工、产品补齐、提高效益的工作,下大力气走出一条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关延龙说。
  过去的“十三五”,富县工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油煤产量保持稳定,天然气产量持续提升,能源转化快速推进,形成132万吨化工产品、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产能。富县工业园区成为陕西省第一批可承载危化企业的化工园区和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更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引擎。
 
 从“多头跑,来回跑”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李海锋是张村驿镇白家塬行政村的村民。9年前,他给孩子办准生证时,坐三轮车到镇上得一个半小时,往返镇政府五六趟事都办不好。而如今,短短40分钟,他申请的丧葬费业务就已通过审核。
  “以前办个事能把人腿跑断,最怕听到的话就是‘回家等着’。”李海锋说,“现在不一样了,我常听的一句话就是‘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这都要归功于富县自2019年8月1日起投入使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共受理服务事项11920项,办结11865项。群众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办理业务时,只需递交申办资料,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将纸质材料转化为电子版,推送办事部门进行办理。事项办结后,通过网络或者快递的方式于办理时限内将办件结果送达群众手中,解决了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问题,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内嵌有监察系统,红、黄、绿三色灯给予提醒,督促各部门按规定时限办结,逾期将通报追责,这就有效杜绝了行政不作为、慢作为。”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副主任薛飞说。
  据悉,富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县所有部门、乡镇、社区及3个行政村,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站20个,可办理161项审批事项、24项便民事项,群众办事实现了“一次办成,一窗办好”。
  改革“破窗”,让更多的“李海锋们”得实惠、享便利,更让县域各项事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该县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OA+”便民服务平台,185项高频事项可以在所有乡镇和社区“就近办、一次办”,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探索形成县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信工作中心“三位一体”的富县媒体融合改革模式,实现了宣传政策、收集民意、服务群众的深度融合,融媒体改革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县级媒体融合改革试点县;全面推行“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干部联村”机制,实现了党的领导、村民自治、依法治理的有机融合,“两说一联”4次被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荣获全国“2019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创新案例”、全省组织工作创新一等奖……刘百全、李斐、李海锋,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富县的奋斗者们引领、推动富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富县经济巨轮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十三五”期间,富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战战告捷。全省首个“两县两区”示范县、富县“延安苹果”荣获中国食品金品牌、“直罗贡米”“鄜州蜂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两次荣获省级县城建设先进县、全国“2020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县”。与此同时,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建成3个重点镇和47个美丽宜居示范村、68个生态乡村,185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在乡镇和城市社区就近“网上办、一次办”……惠民利民。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富县县长李彦侠说:“按照‘谋深、谋准、谋实’和‘谋到项目上,落到项目上’的要求,聚焦‘十四五’打造‘全省良好农业基地、现代工业强县、综合物流枢纽’目标,我们围绕农业提质增效、油煤气增产扩能、资源转化利用、产业链延伸、现代物流以及社会民生等方面,目前梳理谋划了重点项目270个,总投资8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做好谋划项目落地实施,以狠抓项目建设的实绩实效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百姓幸福故事
 

葫芦河畔稻米香

  伴着槐花香,记者走进了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即将插秧的稻田已经灌满了水,从稻田广场边的观景台望去,稻草扎成的“小猪佩奇”“鳄鱼恐龙”等形象栩栩如生,稻田水中倒映着田埂边的树木和蓝天,甚是好看。
  据介绍,胡家坡村古名“护驾坡”,因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路过直罗,尉迟敬德驻兵于此地护驾而得名。直罗镇水稻种植历史悠久,隋唐时期该区域生产的大米曾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故得名“直罗贡米”,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村里通过稻田恢复项目,重新拥有了500亩稻田,当年就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大家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介绍说。
  胡家坡村过去村民以玉米、秋杂粮等为主导产业,收入较低。2017年以来,该村乘着全镇大力发展水稻产业的机遇,压缩玉米面积,增加水稻面积,成了全镇水稻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该村现有水稻面积已达2100亩,2019年人均纯收入14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直罗镇镇长吉振锋向记者介绍道,直罗镇充分发挥良好的水稻种植条件和“直罗贡米”的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水稻产业,通过争取实施农发、水利等方面项目,累计恢复高标准稻田1万亩,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两个水稻专业合作社。“直罗贡米”成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水稻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机械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和全链条增收。
  “2018年,我们村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陆续开始有了游客。之后,我就办起了一个小摊点,在村口卖起了饮料、冰棍、烤肠,头一年就赚了1000多元。”村里70岁的老党员刘保楼说,“这几年游客慢慢多了起来,我的收入也渐渐的多起来了。再加上家里种的几亩水稻和村上的保洁员工作,一年下来,我的收入也不错。”
  自2018年以来,直罗镇依托万亩稻田、葫芦河沿岸的秀美风光以及直罗镇的悠久历史文化,探索打造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民居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完成了稻田养鸭(鱼)基地、莲藕种植园、渔业综合养殖及休闲垂钓、特色民宿等节点建设,并举办了水稻插秧节、开镰节和稻田溜冰节等系列民俗活动和富县直罗镇“万亩稻田乡村游暨‘秦直之路’杯半程马拉松赛”,进一步提升了直罗镇和“直罗贡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胡家坡村也变成了如今风景如画的塞上村庄。
  村民石双江在镇上的秦直酒坊打工。记者见到他时,正是酒坊出酒的时间,蒸锅内的“秦直贡酒”散发着阵阵香气,闻着就让人陶醉不已。
  石双江说,现在镇上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水稻已经形成了循环经济,村民卖了水稻后,水稻壳也被镇上的酒坊收购,剩余的稻草除了喂牛外还被扎成了各种动物的造型,成了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现在,他在酒厂打工,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不仅挣到了钱,也不耽误照顾家里。他在外地打工时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如今,他吃的是贡米,喝的是贡酒,住的是景区,朋友们都非常羡慕。“住在我们村里,我觉得很幸福。”石双江笑着说。
  吉振锋介绍说,如今的直罗镇,正如70多年前林伯渠途经富县时的题词一样——“清湍长流葫芦河,塞上江南风景多。愿效李冰兴水利,桑麻万顷并嘉禾。”今后,该镇还将进一步完善水稻生产的深加工体系,加大对大米、稻壳、稻草的加工利用,努力促进水稻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分阶段、分范围、分项目激发带动乡村游的提升,创造增加村民们参加农闲就近务工、就地兴业的机会,不断拓宽支撑群众增收点,活跃乡村经济,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水田变“战场”稻农插秧忙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6月3日上午,一场紧张激烈的水稻插秧劳动主题竞赛,正在富县张家湾镇进行着。
  此次水稻插秧劳动主题竞赛的主题为“学党史办实事、助力农业生产、展现技能风采”。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水田成了“战场”,也成了稻农们大展拳脚的舞台。微风拂过,稻田中波光粼粼,远处飘扬的柳树下,站满了前来助威的乡里乡亲。随着裁判员一声哨响,50余名参赛选手迅速投入到比赛中,大家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按照规定的株距、行距奋力插秧,上演了一出稻田里的“速度与激情”。只见选手们左手握秧苗,右手飞快地分苗、插秧,不一会儿,水田上的秧苗竖成线、横成排,宛如一幅美丽的江南田园风景画。秧田里的比赛热火朝天,田埂上的加油声和欢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经过一上午的激烈角逐,杨家湾村、川庄村、炮楼村分别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滕宏芳等6人获得个人组一、二、三等奖。“我当了一辈子农民,今天还是第一次参加插秧比赛,感觉很有成就感。”获得个人赛一等奖的女选手滕宏芳领到了20袋有机肥的奖品后,满脸喜悦地说。
  近年来,张家湾镇把有机水稻种植作为一项特色产业,努力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稻”经济,创新发展“稻”加工。积极探索稻鸭、稻鱼、稻蟹共养,落实物理防护措施,提高了水稻产品附加值,增速水稻产业发展,使得水稻品质不断提升,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天的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现了广大劳动者的风采,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凝聚埋头苦干、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带领百姓将水稻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张家湾镇党委书记惠延林说。
  本版稿件由记者干雄焱 郑鹏叶四青 通讯员夏蓓蓓吴龙迪孙姣张伟莉采写照片由记者 祁小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