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是我党历史上少有以地名命名的重大精神文化成果,相对于其他类似提法,更具普遍性,更被普遍认同,且已成为固定名词,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延安本身作为地名,并不会产生精神成果,之所以这样表述,是因为这个成果不仅来源于某一个主体,而是整个延安。更准确地说,是指“延安时期”,即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精神成果。为什么这么说?延安精神与延安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建党百年学党史之际,对此展开深入探寻,将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以下将分为三部分简要论述。
一、延安精神孕育于延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30周年贺信中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里,中心主题词就是延安。延安精神孕育于延安这片奋斗的沃土。
延安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延安的人文因素和文化传统。延安精神的四大要素都与延安的精神资源有关。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方面看,当红军最困难的时候,陕北红军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的领导下,顽强坚守陕北根据地,使长征部队找到了落脚点,从而使“延安时期”得以开启;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面看,延安人民“唯实为先”的执念与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相一致;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看,从边区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涌现的大量劳模,都是典范;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面看,延安地瘠民贫,千百年来人们养成了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民风。
延安精神之所以不以个别精神现象、不以某一特殊群体来命名,就是因为它是普遍和广泛存在于延安的各个群体、各个方面的。我们从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劳模精神、愚公精神,还有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这些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中可以看到:延安精神是由延安党政军民所共同培育的。在培育延安精神这个伟大工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的共产党人是一个精神创造的共同体。
二、延安精神在延安的传承
延安精神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不断向全国传播,但它也没有离开过延安。80多年来,延安人民坚持、继承、弘扬了延安精神。抗大走了,抗大精神没有走;整风结束了,整风精神没结束;张思德、白求恩走了,他们的精神还在;“愚公”没有走,延安县的同志们更没有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辛勤耕耘,不敢淡忘延安传统。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给延安人民复电,高度评价延安人民伟大贡献,并希望全国革命者永远保持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作风。毛泽东同志的复电是对延安人民坚守延安精神的赞扬和激励,成为延安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人民默默奉献,甘当泥土、绿叶,为国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一代代的延安人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熏染与浸润,对延安精神有更深刻的领悟。自觉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延安人民的精神特征与基本素质,根深蒂固的延安精神使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情。延安人民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使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惊天巨变。当年地瘠民贫、遍地荒芜的延安已经蜕变成绿水青山、国泰民安的美丽人间。
三、延安在弘扬延安精神中的重要使命
在建党百年的今天,回眸党史,展望未来,深感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也深感延安在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使命。延安精神产生于危机与机会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的时代,今天的中国也同时面临发展机遇和危机挑战,所以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走向历史的反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能稍懈,否则就会背离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失,否则就会丧失民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更不能倦怠,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作为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延安理应承担起传承、弘扬、传播延安精神的历史责任。
延安精神是延安人民的精神基因,我们要通过学习,不断去激活它,使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传播,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时代新精神。一要内化于心。延安人民对延安精神具有感性和理性双重感知,体悟最深,传承最广。要通过延安精神的不断内化,筑牢延安精神的根基。二要外化于行。主动对接,努力践行。延安人民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延安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快跑。三要强化使命。强化在新征程中的使命感,弘扬、传播延安精神的自觉意识。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延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延安人民传承延安精神的使命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延安精神铸成了党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开启实现2035年文化振兴、2049年建国百年的新征程中,延安精神仍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延安在弘扬延安精神,为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过程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作者单位: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