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到达沂蒙革命纪念馆 ● 于爱梅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作红色宣讲 ● 采访团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参观 ●采访团来到八路局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抗战时期,一曲优美动听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也唱响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沂蒙山区420万人口,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
“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精神,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内核和神奇力量?在全国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之际,一批新闻工作者慕名来到沂蒙山,追寻百年奋斗足迹,探寻红色精神的源头,从历史的回溯中砥砺初心,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题记
5月的沂蒙山,绿意葱茏,生机勃勃。
5月26日至27日,“寻访百年红色精神 重走红色革命地标——全国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活动,开启了集中采访的第三站——走进临沂。来自全国12个省份、18家党报的30余名一线记者,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重温烽火硝烟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共忆峥嵘岁月。
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从“红嫂故里”常山庄到孟良崮战役遗址……短短两天集中采访的时间,大家踏着历史的足迹,一路寻访红色革命地标,倾听红色故事。抚今追昔,探访百年征程激发的时代伟力,撼动人心。采访团的记者们,对新时代红色精神践行弘扬的时代范例与榜样,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新时代“两山论”实践者、“一带一路”先锋企业金锣集团、“全国乡村振兴十大案例”之一的竹泉村,进行了调研式采访。行程中还参观了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采访了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拥军模范朱呈镕和“沂蒙六姐妹”精神传承人吴楠、牛庆花,真切感悟到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力量源泉!
1 一种革命精神 ——水乳交融沂蒙情
5月26日上午,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安静肃穆,采访团一行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了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罗炳辉、汉斯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墓和石像亭,聆听沂蒙革命战争历史的波澜壮阔。
沂蒙根据地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和军队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称为“两战圣地”。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之上,发生了许多军民一心共抗外敌的感人故事。40多名战士在支援渊子崖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带有红军基因的“老四团”有条团规: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遭劫遇难有危险,就要立即去解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除了在战场上浴血杀敌,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精兵简政、土地改革等措施,减轻群众负担,改善群众生活。既有“满缸净院”的亲民作风,也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还有“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规矩。
讲解员王皓琳的爷爷、姥爷都是老八路,父亲和哥哥都是解放军,特殊的身份让她的讲解特别动情,深深地打动了采访团的成员。
“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决跟党走。”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
在临沂期间,采访团来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孟良崮战役遗址等地进行了参观采访。一帧帧历史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实物,诉说着一段段血与火的岁月,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让人肃立倾听、深思嗟叹、热泪盈眶……每到一地,都是一堂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课。
“临沂市和黄冈市虽然相隔千里,但都拥有相同的红色基因。英雄的沂蒙山和大别山人民,都以无数的鲜血和生命付出,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冈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彦友说。
一路聆听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和英雄事迹,遵义日报记者金枭枭感触也特别深,“今天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更好地学好党史,从党史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汲取更多的力量,做好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人。”
2 一个英雄群体 ——红色基因代代传
“你是灯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5月26日,在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带领采访团唱起了这首浑厚雄壮的革命历史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今年69岁的于爱梅,是一位退休中学教师,过去的几十年她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将沂蒙红嫂故事和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而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
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红色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朱瑞等党政军高级干部都曾在她家工作、生活过。日军扫荡,环境险恶,徐向前委托王换于在她家小院创办战时托儿所。这些孩子中,最小的是仅出生几天的婴儿,最大的不过七八岁,包括罗荣桓的一对儿女及几位烈士的后代。
王换于像母亲一样全力保护着这些革命干部的子女。从1939年秋到1942年,托儿所的42个孩子在王换于及家人的照顾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几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在沂蒙革命老区,有千千万万个像王换于一样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
身为红嫂的后人,传承红色基因是她一生的追求。于爱梅2004年退休后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她开始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眼中的红嫂事迹和沂蒙精神,10年,她讲了3000多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接见了于爱梅等英模人物,强调“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这件事我一直牢记在心里。”于爱梅说。
和于爱梅一同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还有全国拥军模范、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朱呈镕1997年下岗后,受“红嫂精神”激励,从人力脚蹬三轮车运输起步,发展创办了集速冻食品加工、餐饮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她牢记老一代红嫂的嘱托,继承发扬沂蒙人民拥军爱国的光荣传统,走边关、上海岛、下基层,20年来共行程26万公里,先后走访了300多支部队,无偿赠送水饺1000多吨,做沂蒙精神报告400余场,还认下并帮助了5000多个兵儿子,成为无数人民子弟兵心中的“最美兵妈妈”。非典与抗疫期间,她两度千里逆行,无惧生死,赶赴小汤山、火神山,送去30吨水饺与沂蒙人民的大义深情……
5月27日下午,采访团听取了朱呈镕所作的“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红嫂事迹报告会。红嫂的故事感天动地,记者们的眼角是湿润的,心中澎湃着火热的情愫。“老红嫂的故事太多太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朱呈镕动情对记者们说,“我经常去看望那些老红嫂,她们的英雄故事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生命不止,拥军永远在路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朱呈镕用生命谱写着新时代沂蒙红嫂的感人篇章!
3 一份为民情怀 ——擎旗奋进谱新篇
从“四塞之固,舟车不通”的闭塞山区,到“买全球,卖全球”的“中国物流之都”“商贸名城”,华丽转身的临沂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一面旗帜。诞生于那段峥嵘岁月的沂蒙精神,几十年积淀下来的迎难而上、永不服输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在这片热土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创造着时代伟业。5月27日中午,采访团一行来到金锣集团。从一家乡镇肉联厂发展成为中国肉制品产业的领先企业,常年稳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金锣集团开拓奋进的艰苦创业史就是鲜活的沂蒙精神企业样板。捐资助学、修桥架路、支援灾区、致力环保……金锣集团传承红色基因、躬耕践行沂蒙精神,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产业报国,成为新时代践行红色精神的生动范例。
采访团一行亲眼见证了金锣高品质产品的生产全过程。金锣领先同行业的生产工艺和“一切为了人类健康”的核心理念,以及在环保事业上的巨大投入,让参观者赞不绝口,对金锣打造的集畜牧养殖、肉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环保治污、医养五大板块一体化的“闭环式绿色生态全产业链版图”十分钦佩,“做企业,就是要有金锣这样的战略和担当!”金锣以赤子情怀,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崛起,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大豆蛋白生产服务商,大豆产品出口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底,成功通过BRC食品安全全球标准的A级认证,标志着金锣产品和品质已得到世界的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锣集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注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生产加工走到哪一步,污水治理研发就跟进到哪里。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创新技术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017年,金锣集团主动认领临沂城区柳青河“企业河长”,金锣净水系统助力临沂市获得“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称号。金锣集团总投资7000多万的迪拜污水处理项目,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获准进入阿联酋市场的污水处理企业。金锣水务大胆“走出去”,目前已在中东及东南亚12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成为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水处理公司之一。在中国“一带一路”的长卷上,抒写了亮丽的一笔!
“环保是最大的民生,企业环保做不好,产品做得再好再健康也没有用。”金锣集团党委书记郑培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5月27日下午,融媒采访团参观了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了解了中国医药行业传奇人物赵志全的先进事迹。他用27年时间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发展成为净资产60亿元、用毕生追求诠释了新时期沂蒙精神,成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鲁南制药集团副总经理李宝杰说,“鲁南制药不怕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企业精神,就是沂蒙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具体实践。沂蒙精神、鲁南精神、楷模精神,鲁南制药紧靠这三股精神和文化,正在实现从百亿到千亿的跃进。”
4 一个乡村样板 ——携手奔向富裕路
临沂是红色基因的富集区。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了厉家寨、九间棚、沈泉庄等一大批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在新时期,沂蒙精神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5月26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沂南县铜石镇竹泉村。这里,家家有翠竹、户户有清泉,乡村旅游远近闻名。
穿行在古村落中,片片翠竹遮天蔽日,竹林隐茅舍,清泉石上流,让人恍惚置身于江南水乡。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青壮年村民常年在外打工,古村内破旧空房、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穷则思变”。2007年竹泉村抓住了开发旅游度假区的机遇,全村上下一条心,几年间就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中国最美乡村”的蝶变。竹林、泉水、古村落,宛若世外桃源,再加上保留和传承了沂蒙山乡特色民俗文化,成为“最美乡村·齐鲁样板”乡村振兴的典范。“我们要继续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不能仅仅满足于小康水平,更要带着村民向富裕的方向努力。”当地的党员干部正和村民齐心协力,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更加绚丽的乡村画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除了竹泉村,临沂还有朱家林、大田庄、椿树沟、压油沟等乡村旅游点叫响省内外,沂南常山庄、沂水桃棵子、莒南厉家寨、临沭朱村等一批红色文化名村也成为著名的乡村游“打卡地”。乡村游火了,给乡亲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统计,目前临沂市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0万余人。
两天的行程很快结束,融媒采访团成员都收获满满,有很多话要说——
“这次沂蒙之行是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让我更加理解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我无法从文字中读出来的。回去后,我一定好好地传播沂蒙精神,也让更多的人来感受沂蒙精神。”
“以前我只是听说沂蒙精神,这次过来实地走访,想不到沂蒙精神这么感人,这么伟大!”
“不愧是革命老区,处处都有感人的艰苦创业故事。”
……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融媒采访团见证了沂蒙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昔日那座经过炮火锤炼的革命老区,现在已变成一座“人人都说沂蒙好”的现代化城市。跟着时代节拍,沂蒙山小调唱响了新时代的铿锵旋律。
随着时代一起脉动,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让沂蒙精神有了穿越时代的生命力,成为沂蒙革命老区不断前行的巨大风帆。蒙山巍巍,沂水汤汤。千万沂蒙儿女已将沂蒙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脉,奋力书写着建设美丽家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