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
我和刘秀娥老奶奶是忘年交。上初中时,我家租的房子在她家对面。她热情好客,有好吃的总拿给我一些。她知道我喜欢养花,便把一盆四季果送给我养;知道我喜欢看书,便把她的藏书给我阅读。
刘秀娥老奶奶,出生在陕北一座小小的山城。由于她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她小时候,常听关心她家里情况的人说:“这要是一个儿子的话,该多好啊!”这使她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绝不弱于男子的种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山城解放,旧政权被推倒。刘秀娥老奶奶一家搬到了位于黄河西岸一个只有四五户人家的村落。也就在那年冬天,她的母亲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以及巨大的生活压力,选择了轻生。从此,她便成了没娘的孩子,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可想而知。第二年,她的姐姐出嫁了,只有十二三岁的她,成了父亲生产劳动的帮手。每天,她扛着锄头上山砍柴,赶着毛驴下沟驮米、回家做饭、收拾家务,学会了各种农活。孤独、失落的父亲开始吸食鸦片,后来被政府关押教育了三年。三年间,唯留她与邻居一同种地。
刻苦努力,敏而好学
一次,看到有文化的干部下乡动员群众执行任务时,她就非常兴奋,心中想要读书识字的火苗再次被点燃。她心想“: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读书契机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珍惜这个机会。”
于是,她跑回家,翻出一本农民识字课本,赶忙请教下乡同志,让他们教她读写。
她很好学,利用农闲推磨的空隙,在院落的土地上拿着石块或者小木棍认真划着刚认识的生字。十五岁那年,姐夫见她聪明伶俐又如此好学,就将她带到自己任教的一所中心小学,插班到四年级读了半年书。这使她学习深造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回到家,她便卖掉了家中的牛、毛驴等牲畜,将粮食驮寄到亲戚家。从此以后,她每周独自一人往返于离家三十里路的中心小学求学。两年后,小学毕业,她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考入了县中学。
自主成婚,佳偶天成
十九岁那年,在县图书馆,经人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他同情她命运多舛的苦难身世,同时也很钦佩她好学上进、发奋读书的精神。她看重他的本分老实、心地善良、才华出众。通过长时间的书信往来,他们之间慢慢滋生了爱情,逐步建立了感情。两年后,二人正式结为夫妻。
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是刘秀娥的亲身经历。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她,从不畏惧眼前的困难,高中没上完就当了小学教师,后调到公社妇女联合会当干事。夫妻两地分居,各自在不同的岗位奋斗。为了家庭生计,刘秀娥放弃了之前的工作,进入企业,在县国营公司当了出纳。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人又谦虚谨慎,且成功考取助理经济师。改革开放后,为了顺应市场管理的需求,刘秀娥又离商从政,做了一名物价检查员。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刘秀娥和丈夫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一家四口人住着出租房。为解决低标准定量式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夫妻二人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上山开荒种地,拾柴做饭;下班捡兰炭,夜间生火取暖,熬过了忍饥挨饿的日子。
文化大革命时期,刘秀娥的丈夫被诬陷为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假日不让回家、平时不让写信、有事不让打电话,唯恐他串联保皇派群众向上级领导告状。夫妻间失去联系三个多月。她请假三天,孤身一人步行两天到邻县去探望失去自由的丈夫。返回时,造反派允许丈夫送她一段,但当天必须回来,晚上要开批判会。丈夫骑自行车带着她,把她送了八十多里的路程。当翻过一座大山,坡还没有下完,她坚持要丈夫返回。因为如果丈夫回不去,违反造反派的命令的话,就会被增加罪名。
阴沉沉的冬月天,还下着点小雪。刘秀娥一人在深山老林中下完坡,再行走四十多里,来到曾经给她带过小孩的亲戚家暂住,第二天返回工作单位。知道此事的亲戚朋友和单位同志都说她是一位有情有义、患难与共的泼辣女性。
自力更生,孜孜以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人背诵《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老三篇,刘秀娥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在全市石油系统组织的默记价格、心算珠算竞赛中,她得了第一名。受农业学大寨、改天换地“先治坡后治窝”的启示,她与丈夫一起在城郊山上打了三孔土窑。后来经济条件改善后,又在山下箍了三面石窑,加盖了两间瓦房。夫妻二人退休后,刘秀娥仍发挥余热,在公路边盖了两间砖房。用来经营报刊亭,服务社会。不论严冬还是酷暑,丈夫都在那个小小的邮寄服务站忙前忙后。而她则在家洗衣、做饭、带孙子,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她的丈夫。即使手上长了老茧,腰都累弯了,也毫无怨言。
细水长流,霜染白发;儿孙满堂,安享天伦。现在,刘秀娥和丈夫用多年积攒下来的退休金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单元房,吃穿不愁,又添了两个曾孙,可谓是四世同堂,尽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