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坪镇的永坪会师雕塑 ●延川县延水关镇大棚红枣种植示范基地 红色故事
永坪会师:揭开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序幕
“中央红二十五军到了永坪镇,永坪群众情绪高涨,敲锣打鼓热烈欢迎……”6月2日上午,夏日的阳光照在延川县永坪镇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里。旧址院子内,站在刘志丹旧居旁,76岁的永坪镇居民、旧址的原主人闫发全之子闫桂林,回忆起父亲曾讲起的会师情景,难掩激动之情。
热烈欢迎红二十五军到来
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军,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
从1935年7月起,陕甘苏区红军开始了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在刘志丹的指挥下,采取避强击弱、各个击破的战术,以东线的晋绥军为主要打击目标,拉开了第三次反“围剿”的序幕,经过慕家塬、定仙墕战斗,取得了歼敌一个多团的大胜利。
而此时,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为执行中共鄂豫陕省委关于西征北上与陕甘红军会合的决定,经2个月的艰苦转战,于9月9日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安县的永宁山,与当地的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位于永坪镇镇政府的临时革命史展馆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讲解员刘婷婷介绍说,得知红二十五军到了陕北,刘志丹起草了《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并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动员欢迎红二十五军。刘志丹说,两军会合后,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忠诚老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有好饭,要让给老大哥吃;有好房,要让给老大哥住;调什么就给什么,不能讲价钱;打仗要主动配合,缴获战利品要互相推让……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永坪镇,受到西北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慰问。中央军委原副主席、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刘华清曾回忆道:“我们在向永坪镇开进的路上,人民群众夹道迎送,到处都能看到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标语,听到欢迎的口号,还有这样动人的歌声: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二十五军上来了,来到陕甘洛河川,劳动百姓好喜欢。西征北上以来,我们一直在饥寒交迫中跋涉,在生死存亡中拼杀。现在突然看到这种充满亲情的场面,心理格外温暖,有种终于回到亲人怀抱的感觉,直想流泪。”
16日,刘志丹率领西北红军主力回到永坪镇,与红二十五军会师。说起会师时的情景,刘华清说:“永坪镇南面,紧靠一条干涸的河道……会师大会就是在这个宽敞的河道里举行的,场面十分热烈动人,两支部队指战员热烈握手,热情拥抱。”
红十五军团的诞生 9月17日,永坪镇召开了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及军队主要干部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依次改编为第七十五师、七十八师、八十一师,全军团共7000多人。
9月18日,为了庆祝两军胜利会师,永坪镇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会,周围几十里的赤卫军和革命群众前来参加,到处都洋溢着红军官兵的战斗情谊和根据地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之情。时任西北军委侦察情报科科长高朗亭回忆道,“在永坪镇石油矿广场召开了万人联欢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刀枪林立,歌声嘹亮,口号震天。”
在大会上,徐海东和刘志丹都讲了话,号召西北革命根据地军民团结,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两支红军亲密团结,互相学习,并肩战斗,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壮大红军力量,消灭更多的敌人英勇战斗。联欢大会上,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宣布成立红十五军团,公布了军团领导人和所辖各师番号及首长名单。
讲解员刘婷婷说,永坪会师是红军长征史的第四次会师。永坪会师与红十五军团的成立,壮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的军事力量,揭开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序幕,为陕北苏区成为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大本营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旧址维修保护利用进行时
“为纪念这一段光荣的历史,我们建设了永坪会师纪念馆。”延川县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李小飞说道。目前,会师纪念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布展项目正在施工,展厅内即将展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形成,永坪会师、第三次反“围剿”等板块的内容。
正在建设中的会师纪念馆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紧紧相依,已贴上白色瓷砖的纪念馆与土黄色的旧址、蓝天白云相映衬,醒目、庄严、大方、美丽。在阳光下,在微风中,纪念馆和旧址仿佛轻轻诉说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曾经热情欢迎红二十五军、永坪会师的情景。
会师纪念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是永坪红色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该园区已成为中省市县各级党校、干部学院、院校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研学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成为革命后代追寻先辈足迹的情怀之地。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延川县革命旧址管理处积极挖掘红色资源、革命小故事、革命人物、英烈模范的英勇事迹,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永葆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李小飞表示:“下一步,我单位将打造更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联红色景区,制定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百姓幸福故事 太相寺会议旧址:
昔日“总结东征部署西征”地今朝幸福生活奋斗场
走进延川县关庄镇太相寺村,始建于宋贞元年的太相寺,在门前郁郁葱葱柏树的掩映下,越发显得古朴庄重。穿过两个门洞走在寺庙院落中,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当年毛泽东在院落里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声音仿佛仍在院内回响。
古寺召开的重要会议
1935年5月10日,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总部抵达太相寺村,中共中央分别在太相寺先后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会议召开时,太相寺庙宇的会场上曾贴着醒目对联:“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提高觉悟,反对自由主义。”会上,毛泽东作了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说,“红军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资金。”他指出,西政的任务是:扩大新苏区,扩大红军,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的封建势力,以此来促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与东北军、西北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5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这里发布“西征战役计划”。与此同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由抗日先锋军组成中国人民西方野战军。随即,彭德怀率领左右两路军出征,直扑甘宁,给马鸿逵、马鸿宾等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让搬就搬”的鱼水情
毛泽东在太相寺村时,住在村民张克让家中。从太相寺走到张克让家中,大约有1.5公里的距离,步行需要10分钟左右。张克让家当时有3孔窑洞,毛泽东住在右边第一孔窑洞中。早在多年前,张克让的子女已分别走出村子在延安、延川县城等地工作和生活。如今,张克让家的大门紧锁,透过门缝和院墙能看到4孔大小不一的窑洞。
村内79岁的老人张有智说,现在右边的第一孔小窑洞是后来建起来的,毛主席就住在右边第二孔窑洞里,另外两孔分别是办公室和电话室。
张克让在世时,常常会接待前来探访毛泽东旧居的各类人群。当时,村上有人让他赶紧把房腾出来给首长居住,张克让父子一家二话没说就搬了出来。首长在自家居住时,张克让居住在前院别家的窑洞里,家里的所有东西仍放在原处。张克让夫妇白天做饭、干活往外拿东西,这位伏案工作的首长常常忙得顾不上观看和说话。
当时正值5月中旬,院子里一棵杏树结满了青绿爽口的杏子,张克让的妻子邀请首长的妻子来吃杏,对方爽快地答应了,和张克让妻子一起吃了酸杏。“我并不知道首长就是毛主席。”张克让说。后来,毛泽东的警卫员贺清华回到了村上寻访毛主席旧居,张克让才知道,原来家里住过毛主席,而那位亲切和蔼、吃过自家杏的首长妻子就是贺子珍。
村民们的幸福新生活 张克让在世时,常常会高兴地和前来寻访毛主席旧居的人和村上的孩子们说起这段故事。而张有智在多次聆听后,对这段故事耳熟能详。
“这段红色历史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张有智说。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如今的太相寺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太相寺村,道路宽阔笔直,一排排崭新的窑洞整齐排列着,述说着村民们的幸福新生活。张有智编了一段话来形容:“高不过的蓝天深不过的海,好不过现在的新时代。家家户户电气化,窑间盖了树脂瓦,天阴下雨咱不怕,平平安安住在家……”
2017年,村上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省级古村落申报,水、电、路、网络、宽带、卫生站等基础设施均达标投入使用,村风民风也有了明显改善,被延川县委、县政府授予“孝道村”称号。2019年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斗乡建团队在太相寺村展开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村庄凝聚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被延川县委、县政府授予“延川县级文明村”。
村上环境更美了,村民们也都有了致富产业。川道大棚、沟道养殖、山地苹果产业多处开花,在村80多户村民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在太相寺村头宽阔平坦的土地上,一个个现代化温室大棚依次排开。在最前方的一个大棚中,村民张保卫正在给西瓜苗浇水。棚里的西瓜又大又圆,寄托着张保卫的勤劳致富梦。
“点花一个月了,预计将产1500多颗,再过两天就能大量上市了。”张保卫说道。张保卫有两个大棚,其中一个大棚中的西瓜已卖完。按照每斤1.5元的价格来算,两棚总共大约能收入4万多元。“家家户户都种大棚,村民们早就吃穿不愁了。”张保卫说。
继甄家湾村之后,2020年7月16日,太相寺村挂牌“中国传统村落太相寺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大棚产业,太相寺村的村民们对未来发展也充满憧憬:村子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蔬菜瓜果不愁销路,生活越过越红火……
黄河岸边刘家山:“旅游+”唱响致富欢歌
黄河流过延川县乾坤湾镇清水湾,平静的河面波光粼粼,展现出波涛汹涌之外的一缕柔情。黄河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阵阵回响,仿佛亲人温柔呼唤远方的游子。1936年5月2日傍晚,东征后的毛泽东正是从这里渡河回到了陕北,当晚住在了5里地之远的刘家山村村民刘登山家中。
清水关边拥军情
作为国家4A级景区乾坤湾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水湾人烟稀少,常年只有游人前来探访游览。然而在明清时期,这里却是往来人口聚集之地。据资料记载,清水湾边曾建有古城堡,有过清水城、清水堡、清水寨、清水墩等名称。穿过清水堡的小西门沿着石砌小路直抵黄河岸边,就是清水关。在明清之际,清水关住着上百户人家,从事摆渡经商生意,往来人口众多,店铺林立,商货云集,成为秦晋两岸人民商贸交易的重要商埠。
当年的老船工程德功老人回忆,红军回师河西前,清水关已设立了医院和兵站,20多条船横渡了7天7夜。毛主席坐的船刚在清水关靠岸,敌人的炮火就向河上压来,红军在刘家山一带猛烈向东岸的追敌射击掩护后卫部队过河,至此,东征部队全部回到陕北。
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如今51岁的刘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冯才小时候对这段发生在黄河岸边的红色故事很感兴趣。“红军坐了什么船过得河呀?”“咱老百姓知道红军啥时候回来吗?”……冯才总会问父亲、祖父和其他亲历过这段历史的长辈。他们告诉冯才,当时岸边的老百姓非常拥护东征红军,也在红军归来之前得知了消息,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四处收集面粉,早在几天前就把馍馍蒸好装进筐里在岸边等着。附近村上的老百姓加入运送红军的团队,由于物资缺乏,羊皮筏子、木船都用来运送东征红军。
“红军一上岸就有馍馍吃,一人一个,人人都有。”站在黄河岸边的“毛主席东征回师陕北上岸处”纪念碑旁,冯才说,吃到群众送来的馍馍,刚刚结束东征的战士们消除了疲惫和饥饿感。
“东征部队回师陕北后,驻扎在延川县的普丰川、青平川、永平川等地。在此休整期间,当地群众杀猪宰羊、捧枣送蛋、缝洗衣服,热情慰问了东征归来的红军。”乾坤湾景区讲解员白甜说道。
景区中的刘家山
“近几年,延川举全县之力努力发展文化旅游,尤其乾坤湾景区发展变化最大。”延川县文旅集团宣传营销策划公司经理樊丽媛说,“十三五”时期,延川县大力实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乾坤湾紧紧相邻、拥有红色历史的清水湾、刘家山乘着乾坤湾景区旅游发展快车,改头换面,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寻访学习。
截至目前,乾坤湾景区先后建成了乾坤湾、会峰寨数十处精华景点以及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乾坤湾博物馆、碾畔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等3处大型展馆;打造了乾坤湾度假村、碾畔民宿、古船客栈等7处特色民宿;开发了羊皮筏子漂流、5D动感球幕影院等10多项娱乐项目。游客数量从2016年的12.3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18.4万人;旅游收入从2016年的540万元增至2019年的671万元。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景区的游客接待总数为12.3万人次,旅游收入522万元。
走进刘家山村,柏油马路宽阔平坦,一排排窑洞三五成一院,门前花草围绕,清香怡人。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2018年建成的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坐落在刘家山毛主席旧居旁,以图文、史料、历史图片、视频等客观视角回顾了红军东征的整个过程,展示了这场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艰辛革命历程,展现了陕北地区尤其是延川人民对东征和革命的贡献。2019年6月6日,该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旅游+”催生“幸福+”
红色旅游,不仅让刘家山名气越来越大,也成为改善人民生活、带动产业升级、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在家门口每个月有1200多元的稳定收入,不用再受苦了。”在刘家山毛主席旧居区域干保洁工作的60岁村民刘志军说道。退耕还林后,他就当起了村上的保洁员,自家的小米、红枣也在景区内就地销售,收入相比以前大大提高。
村民刘生富因病致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后来他被推荐到景区索道公司上班。刘生富高兴地说:“我现在一个月工资1500元,工作也不辛苦。当护林员一年收入8000元,土地流转39亩,收入8700多元,一年下来能收入3万多元。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子越过越好了。”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读书也少,十几岁就到外面去打工。”刘家山村村民刘振振说。2017年,县上出台了旅游扶持政策,刘振振投资开办起“点滴水农家乐”,他一边在乾坤湾景区承包小工程,一边经营农家乐,光景一年比一年好。2019年,刘振振娶了媳妇,买了车和房,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借助刘家山村的旅游资源,全村21个村民先后在景区从事保洁、保安、司机等工作,有了稳定收入。除此之外,13户村民在景区开办起特色店铺,21户贫困户实现了持续增收。村上第一书记齐鹏为村民成立了培训班,培训村民当导游、故事员等,通过解说红军东征故事、农家生活体验的指导员带动游客旅游消费,不断提升村民收入。因残致贫的郝彩霞积极参加了导游培训,以专业的讲解服务获得了游客认可,改善了自家生活。
同时,村上资源入股穿越黄河5D影院旅游项目,闲置窑洞入股旅游公司民宿,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投资30万元打造文旅集团实景演艺中心……2019年至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28万元,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万余元。
“刘家山在现有旅游、民宿以及红色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村集体经济投入,发展民宿、旅游业、采摘园等,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全村人受益、分红,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齐鹏说。
高质量发展故事
工业+产业+旅游 延川走出高质量发展路
近年来,延川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和8.9%。其中,2020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生产总值101.78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205元和11369元,分别增长4.7%和8.6%。
今年以来,延川县坚持“高端化工强县、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兴业、招商引智驱动”战略,引进实施了一大批增动能、促转型的大项目好项目,超常规、大力度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绩亮眼。
“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带动,高端化工强县进行时 6月初的延川县烈日当空,天气炎热,但在延水关镇刘家塬村刘家塬LNG撬装站,工人们仍然在抢抓时间,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项目一期已进入调试阶段,二期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工期紧、任务重,工人们都在卖力加快进度。”刘家塬LNG撬装站厂长薛强介绍说,项目建成后,可日处理天然气50万方,年产值约3.5亿元,可为当地创造税收约2800万元,并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3月以来,延川县抢抓项目开复工的有利时机,先后有刘家塬LNG撬装站、绿动贾家坪50MW光伏发电等30个重点项目陆续开复工,预计6月底前可新增开复工项目15个。
一个个重点项目的全速推进,展现出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延川县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市场前期好、社会贡献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如今,年产500万个包装箱项目、斯派尔装配式产业园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已建成投产。特别是壬庚年产20万吨EPS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该县高端化工取得突破性进展。
壬庚是台湾见龙机构延川壬庚新材料有限公司。它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工业园区,项目占地160亩,注册资本4000万美元,公司生产的可发性聚苯乙烯(EPS),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土木工程保温及各种包装等领域,主要销往甘肃、宁夏、山西等地。项目于2020年8月11日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到8亿元以上,年上缴税金达到7800万元以上。
提到EPS项目的顺利投产,延川壬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课长夏国宗尤为感慨:“项目从立项开始前期手续到工程施工,再到现在投产的整个过程,政府派专人为企业提供领办代办、一对一服务。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一个电话打过去,园区相关负责人就会立即到我们现场进行沟通协调,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掉。”
某企业负责人李章康也对延川县招商引资环境的改善深有感触。他说,以前一个外地人创办一家企业很困难,常常一个文件,需要到好几个部门来回找人盖章,很难办。如今,办企业一个章子管审批,速度又快,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又好。李章康在延川经营着一家生态有机肥厂,切身感受到延川便利温馨的服务以后,他决定再开一家农副产品公司,采购销售延川苹果。
近年来,延川县针对招商引资,相继实施了台湾见龙机构EPS、斯派尔新型建筑材料、天然气上载项目等一批重点产业转型项目,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34家,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7.03亿元,就近就地直接带动就业2635人。
今年,在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延川县参加市团集中签约项目2个,总投资17.22亿元;参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集中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10.1亿元;参加延安市先进制造及应急产业推介会集中签约项目1个,总投资1.08亿元。延川县紧紧围绕“一区四园”总体布局,建基地、扩规模,重招商、引项目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地域优势+富民产业”结合,为农业农村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上,还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足上。
2020年,延川县582户1126人剩余在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致贫风险消除,各级反馈问题实现清零。
在脱贫后,如何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了这个刚刚脱贫县面前。对此,延川县健全完善了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等10项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建成消费扶贫线上线下专馆7个、专区2个、专柜16个,350个产品被纳入全国扶贫产品名单,一批批农民乘着“大扶贫”的顺风车,走上了生活富足的路子。
“现在每月工资涨到了3500元,一年收入最少是4万元,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延川县文安驿镇马家沟村村民马占岗高兴地说。
马家沟村以塬地苹果园为契机,创新开展土地入股等流转形式,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模式,依托延川百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优公司”)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和大棚产业。同时,还立足苹果发展和养殖发展优势,建立了3个农业产业基地,村民在基地打工,不仅可以获得务工收入,还能学到先进的技术。
马占岗原来当农民,靠天吃饭,一年只能收入2万元左右。百优公司入驻村上后,在基层政府的推荐下,他成为该公司一名正式员工,他也从“打工仔”成为一名“管理者”,负责管理来公司打工的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到钱,真好!”
除了打工,村民们还有别的收入。马占岗工作的果园占地1380亩,根据协议,每3年要付80万元左右流转费给当地村民,这是村民可以到手的第二份收入。百优公司还租种了19座大棚,按照每年1米50元的租金,一年给村委会付6万元到7万元的租金,这是村民可以到手的第三份收入。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有了好产业就有好日子。
延水关镇靠近黄河,土壤适合种植红枣。延水关镇新舍古村村民鲁北荣,以前枣树种在房前屋后的山上,但由于红枣成熟期间降雨太多,红枣的产量并不好。2017年,鲁北荣把枣树种在大棚里,不受降雨影响红枣的产量增多了,还能提前上市。
“光红枣一项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鲁北荣说,现在他的设施大棚正是延川县红枣示范种植点之一。
2020年以来,延川县开发红枣深加工产品3个,新建红枣冷藏库5座,在各方努力下,“延川红枣”获评2020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近年来,延川县农业产业从原来的“一枣独大”逐步形成枣果棚畜四大主导产业并驾齐驱,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辅的产业体系,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巨大飞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该县新建果园5800亩、改造老果园5000亩,累计建成智能选果线7条、冷气库2.73万吨;新建大棚1000亩,设施大棚产量突破5.8万吨。新建、扩建猪舍32516平方米、牛场8256平方米,全年饲养猪17.05万头、牛4.42万头。通过深化“三变改革”,各村至少有了一项增收产业,产业空壳村全面清零,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所有村全覆盖,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了5万元以上。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也由2015年的2878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75元,年均增长32.5%。
“全域旅游+三产融合”落地,群众的金饭碗越端越稳
如何用好文化旅游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的需要,延川县用行动做了回答。
近几年来,延川举全县之力努力发展文化旅游,尤其乾坤湾景区发展变化最大。乾坤湾景区先后建成了乾坤湾、会峰寨等数十处精华景点以及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乾坤湾博物馆、碾畔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等3处大型展馆等,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味觉多方位感受延川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坐落于黄河岸边,美丽小山村乾坤湾镇刘家山村在6月格外富有活力和生机。1936年,毛泽东东征归来时曾留居于此。有颜值、有故事的刘家山村,搭上了乾坤湾景区旅游发展的快车,在刘家山毛主席旧居旁建成了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游客感受黄河胜景乾坤湾自然风光之余,此地成为大家学习东征革命历史、汲取红色故事营养之地。
乾坤湾镇刘家山村的闲置窑洞以实物资产入股文旅集团,由延川县文旅集团负责旧窑洞、旧院落的维修改造,按照公司70%、农户20%、村集体10%的利润分成,打造了一流的黄河民宿集中群。村子旧貌变新颜,村民有了打工、利润分红等多种收入。
近年来,延川县成功创建“陕西省旅游示范县”,相继建成了乾坤湾4A级景区和路遥故居3A级景区、文安驿文化产业和永坪红色文化产业园区,梁家河等8个村落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梁家河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配套建设了一批参与性项目,迈上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269.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7亿元。
今年,该县还将持之以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久久为功抓好生态建设,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毫不懈怠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坚决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延川之路。
本版稿件由记者 王垠山 叶四青 乔建虎 通讯员 高城 呼浩浩 杨美蓉 采写 照片由记者 邓志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