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雷磊:精准扶贫显担当 帮扶路上践初心
    ●雷磊去北京领奖留影(资料照片)
    ●雷磊为当地群众讲授蘑菇种植(资料照片)
  通讯员 王超 记者 常青
  脱贫群众灿烂笑容的背后,倾注着他太多的心血、泪水和笑容,也倾注了他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当看到黄陵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走在省市前列,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时,他觉得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值了,沉默神情里的喜悦饱含了太多的欣慰。
  雷磊,黄陵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他的扶贫故事开始于2016年。
  主动请缨赴一线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作为县脱贫攻坚业务主管部门的扶贫办领导班子,当时有两位已经到龄退休在即,还有一位临盆待产,亟需要一位善打仗、能打仗、打硬仗的领导干部。时为共青团干部的雷磊,主动请缨赴战,转岗扶贫系统,投身扶贫一线,初来乍到,情况不熟、人员短缺、任务紧急,着实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理顺工作机制,整顿工作作风,动员全局抓调研、理思路、学业务、定举措、抓落实,一心扑到工作中,冲在脱贫第一线。他说“我是军人的子弟,既然是来打硬仗的,就得带头往前冲!”工作中雷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群众都说他是“泥腿子局长”。为吃透贫困情况,掌握政策落实情况,他走遍了全县105个村和3435户贫困户,他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每个村的基本情况、短板问题,记录了他走访的每一户贫困群众的“家长里短”、致贫原因、脱贫诉求、燃眉之急、点点滴滴。为了政策落地,他组织扶贫业务干部为贫困群众编印了简洁易懂的《普惠政策汇编》《扶贫政策汇编》,上门入户宣传,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政策落实覆盖率。为了推动政策落实,他还亲自走上课堂,耐心细致为基层扶贫干部和广大群众培训扶贫业务、宣传扶贫政策。
  辛勤的“业务型干部”
  雷磊是个典型的“业务型干部”,他深知脱贫攻坚是一项政策理论、业务知识等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扶贫人,必须要吃透政策、熟悉业务、善于创新。在精准识别工作中,他提出稳定脱贫户不享受政策的差异化扶贫对象识别方法,得到上级肯定,全市推广执行;在精准帮扶中,他在实践中探索推行了机关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一般干部联系一般农户的“两包一联”机制,入选全市扶贫案例并获得省级组织创新奖,先后走出了索罗湾党建引领型、安沟村资产经营型、潮塔村借力发展型等精准脱贫新路子;在精准施策上,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关爱帮扶库(即关注、帮扶非建档立卡边缘困难群众)等做法,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为制定边缘户政策作出有益尝试,受到老百姓广泛认可。有一次晚上加班后乘车回家,他乘坐的出租车司机对他说:“听说咱现在的扶贫局长是个干家子!”正是这句陌生人的话,让他倍感温暖。
  对家人满怀亏欠
  2017年9月份,在精准扶贫最吃紧的时候,雷磊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不慎摔伤,医院告知伤及肾脏、病情危急。儿子远在千里之外,妻子心急如焚,脱贫重任在肩,他硬是强忍泪水,咬牙坚守岗位。平时柴米油盐、老人头疼脑热等家务事情,雷磊更是无暇顾及,都是妻子在背后默默承担。提及家庭,雷磊自己坦言满怀亏欠,说自己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经常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自己却不能陪伴身边。几年下来,贫困群众的日子一天天过好了,他的身体却一天天消瘦了,最轻的时候体重不足百斤,原来乌黑油亮的头发,变得两鬓斑白了。同事开玩笑说:“雷磊原来在团委是个年轻娃,几年扶贫工作一下子变得像个老汉了”。舍小家顾大家,对工作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凝结着他太多的不易与沧桑。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6月8日,在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雷磊荣获先进个人荣誉。也正是在如雷磊一样许许多多的扶贫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下,黄陵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走在省市前列,多次位居全省脱贫攻坚县际交叉考核第一方阵,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A级等次,连续3年在全省扶贫开发信息数据工作中排名第一,消费帮扶工作名列全市前茅。2020年底,黄陵县在册登记的1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31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特别是打造的安沟村、新城村、龙首村被确定为军地帮扶示范村,得到了中央军委,省军区的高度评价,成为军地帮扶样板村;索罗湾村、安沟村被省市确定为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成为展示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窗口;培育涌现出了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柯小海等帮扶工作典型和余汉芬、张玉成等脱贫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