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向胜利的心声
记者 侯忠义 雷晓燕 孙文珍 鲁舰平 干雄焱 王屹 郑斌
  开栏的话
  歌声是时代的表达。
  一首首歌曲的背后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延安13年的歌声,是在民族危亡关头奏响的时代强音;
  延安13年的歌声,是战斗的号角,是初心的乐章。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艘小小红船”成长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让人难忘的过往深深地刻录在这些红色旋律里。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歌声里的延安岁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报道,带您通过红色经典歌曲,复原一段历史原境,唤醒建党百年中延安岁月里的红色记忆,致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礼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光辉奇迹的伟大壮举,让那些在心灵深处时时澎湃的红色经典,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力量,汇聚成奋进新时代的大合唱。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
  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如果有一首歌能把陕北与红军长征联系起来,与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联系起来,那么一定是这首歌!
  1971年12月25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朴实的歌词、滚烫的旋律,令听者热血沸腾、激情昂扬。随后,这首新创作的歌曲,在大江南北掀起了一阵红色旋风。
  陕北遍地开放的山丹丹花,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随着歌声的传唱,绽放在亿万人的心灵深处。
   山丹丹花红了
  山丹丹学名野百合,生长在黄土高原的背阴山坡上。花有六瓣,胭脂红色,夹杂在绿野草丛中,分外鲜艳。所以有人说,山丹丹花一开,周围的一切都成了它的背景。
  山丹丹花开得热烈,红得鲜艳,深受陕北人的喜爱。“山丹丹开花背洼里红,有那些心思你搁在心中”“山丹丹花儿隔沟沟红,听见你的声音照不见你的人”……我们从这些流传在民间的陕北民歌里不难发现,山丹丹花又成为男女青年表达相思、传递爱情的象征。
  但山丹丹花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却是在1971年。
  1971年,12岁来到延安、在抗日剧团当过小演员、后来成为作家的李若冰,沿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路线采风,想要创作一首表现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的歌曲。没想到,这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组的一些老同志想要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的想法不谋而合。
  那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采录组组长王敬之和编辑王惊涛来到陕西,同徐锁、李若冰、关鹤岩、冯富宽等人组成了工作小组来到延安,开始了歌曲的创作。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工农齐武装》《翻身道情》4首歌曲整理好后,大家都觉得还缺点什么?
  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信天游”没有,内容也不够完美。“应当有一首迎接中央红军的歌。”“这段历史太重要了。”大家很快达成共识。
  据当时在延安文工团当创作员、后来成为作家的刘成章回忆,有一天,他和延安文工团创作组的几名同志被召集到延安第一招待所参加创作讨论会。有一首信天游叫做《后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刘成章说这首歌原来的歌名是《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由于当时的一些忌讳,歌名被改了,大家讨论来讨论去举棋不定。刘成章忽然想起了他在一本名为《陕西民歌选》的书中看到的两句信天游:中央来了大发展,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他建议说,“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吧。”当天傍晚,刘成章回到家里找到了这本书,并翻找到了这两句信天游诗歌,他十分高兴,连忙跑到单位里把书郑重地交给老作曲家航海,托他带给了工作小组的同志们,几个月后,就有了这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催生的艺术灵感
 
  在延安第一招待所简陋的客房里,创作小组的同志们开始了集体的“歌词接龙”。
  诗人徐锁开了个头,给出了一句“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曲作家刘烽(10岁跟随哥哥来到延安,与李若冰同为抗日剧团的小演员)很自然地接出了下一句“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革命队伍势力壮”。
  历史的现场由此铺展开来。
  历经千辛万苦,中央红军才到达陕北根据地,热情好客的陕北人民喜迎红军的画面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就有了“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等句子。待冯富宽接了句“知心话飞出心窝窝”时,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接下来是歌词打磨。“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写出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历史意义,“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力量大发展”写出了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后的新气象。
  用什么点题呢?“中央来了大发展,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山丹丹花开背洼里红”……大家从陕北信天游中寻找灵感,“红似火“”火样红”“满山红”……卡壳的时候,关鹤岩开了口:“就用‘红艳艳’吧!”
  这句一出,大家无不拍手叫好,不仅和前两句押韵,而且“比前面所有的词都生动,都新鲜”,传神地表达了人们走向胜利的心声。
  落脚点 出发点
  一句句歌词,勾勒出一段历史。
  据史料记载,党中央在哈达铺作出“到陕北去”的决定后,只知道陕北苏区正遭到“围剿”,但他们不知道,陕北红军正在进行“肃反”,刘志丹、习仲勋等人会被作为“敌人”关押在瓦窑堡鸦巷的盐库里。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和陕北红军取得了联系,得知陕北红军正在进行“肃反”,当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事后习仲勋感慨地说,要是中央红军晚来四五天,我们这些人就被活埋了。
  正是有了“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才有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苏区的围剿,中国革命的重心由此从南方移到了西北,陕北成了抵御外辱的大本营,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建立新中国。
  毛泽东曾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深情地说:“有人说,陕北这个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喽。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正是有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才有了“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永远绽放的山丹丹
  1971年底,歌曲创作完成后,陕西省歌舞剧院演员杨巧担任首次领唱。12月25日,这首汇聚了创作者集体智慧的红色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唱播出。
  1972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包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内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署名为“陕西文艺工作者改词、填词、编曲”。
  197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第一集《战地新歌》收录了全部五首“革命历史民歌”。
  1986年1月9日,歌唱家贠恩凤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习仲勋专门演唱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片尾主题歌正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
  从1971年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首凝聚着老一代艺术家心血的经典旋律,犹如“延安精神”一样,情感真挚,生生不息。有人这样评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仿佛是在红星照耀下的原野,落下了飘飘洒洒的一场春雨……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亲爱的读者、听众们,无论你是置身于一个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还是身处乡村的一处空旷广场,当熟悉的旋律流水般响起,当嘹亮高亢的歌声鼓荡你的耳膜,你一定会因为感动而情不自禁地伴随跟唱,并因为歌中描写的陕北人民迎接中央红军的感人场景而久久地怀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朵努力绽放的山丹丹;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首黄土风韵的红色经典绝唱,永远绽放在人民的艺术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