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于荣获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金质纪念章 翻阅我的个人资料,忽然翻出30多年前北京寄来的一封信,信封上的俊秀文字,一下把我拉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的脑海里一下浮现出那位端庄秀丽、谈吐清晰、举止大方的老大姐的面容。她就是中央歌舞团著名歌唱演员、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之一、老艺术家孟于。
作为“老鲁艺”的歌唱家,她对延安充满了感恩和不舍。1988年9月,她还是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的歌唱演员、副团长,我在延安接待了她,空闲时还和她聊起了有关演出、创作和艺术实践问题。聊到“艺术反映生活”时,彼此感觉相见恨晚。我还送了她一册我原创的、展示5000年前黄帝生活情景的大型历史传说舞剧《人文初祖》剧稿,请她指教。没想到她回京后,把剧稿转给了在京的老艺术家征求意见,很快就给我回了信。她来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延安的深情。
一、实现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孟于1922年6月26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温馨家庭。因为天生丽质,自有一副好嗓子,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小伙伴们的喜欢。她与生俱来的执着倔强的个性,为她以后走上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初心坚定,特别自信。她说,“卢沟桥事变”以后,人们唱救亡歌曲、演讲宣传国家民族危难的呼声很高,对她影响很大。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天明歌咏队”,经常演出和唱救亡歌曲。她参加读书会的时候,主办方请来一位去过延安的同志,给她们讲在延安可以如何自由地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文化知识,还悄悄给她们教唱歌曲《延安颂》。正是这首歌坚定了她去延安的想法。恰好这时,阎锡山在陕西宜川建有“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并在成都设有招生点。在地图上看,宜川与延安就这么一点距离,怎么也能跑过去,她就不顾父母反对,悄悄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应试。被录取后,她就背着父母去了宜川,进了“民大前锋剧团”。不久,她终于抓住一个去延安的机会,她就和两个伙伴抄荒山里的小路直奔延安。经过一路翻山越岭的艰辛,当她看到延安宝塔山的那一刻,歌曲《延安颂》的旋律顿时就在耳边响起。她一下感觉到这里的空气是那样清爽新鲜,世界是那样开阔、舒坦和自由。她终于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整个身心一下子扑向了充满阳光的地方……
二、笃定追求“初心”所向,在党的文艺事业道路上健康成长
1939年12月,孟于考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在这里,她参加了由500人共同演唱的《黄河大合唱》。当时,艺术家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女大的同志们站在前排。现场有乐队伴奏,气势恢宏、感情跌宕起伏,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在冼星海的指点下,孟于深切领悟到,演唱“应该一边思考一边演唱,要唱出歌曲的内涵”。她第一次认识到音乐的伟大力量,意识到音乐所具有的那种“可以唤起民众勇往直前”的激励和召唤作用。后来,冼星海又来“女大”讲课,同学们都说“小孟嗓音好听,让小孟给冼老师唱一个”。听到这话,她腼腆地给冼星海唱了《黄水谣》。在冼星海的鼓励下,她考入了鲁艺四期音乐系,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敲开了革命演艺生涯之门。
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勤奋上进,孟于的演艺水平和表现能力逐日进步,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1941年6月23日,她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延安“鲁艺”学习期间,在新秧歌剧《好庄稼》中,她将“棉花姑娘”演得惟妙惟肖。抗战胜利以后,鲁艺毕业后的她被派往华北文艺工作团当演员。孟于背着背包,随团一路跋涉50多天,到达河北新解放的城市张家口。在张家口,她和别的演员一起大量演出新秧歌剧、演唱陕北民歌和《黄河大合唱》等,她在演艺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演艺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也正是在张家口的演艺实践,使得她为党的解放事业推出了许多新的革命演艺作品,亦为她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喜儿”成为她个人演艺生涯的“里程碑”
1945年4月,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由鲁艺为党的“七大”献礼首演,受到中央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11月,领导决定让孟于参演民族歌剧《白毛女》(饰喜儿)。以前没有演过大型歌剧主要角色的她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忐忑不安,一时犹豫起来。领导和同志们都鼓励她:“有演过‘喜儿’的林白、王昆帮你,有很好的剧目导演舒强指导你,你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在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下,她抱着学习的态度勇敢接过了这个重任。在演出过程中,她参加了两次诉苦大会,受益匪浅。特别是会上有一位妇女哭诉自己如何受欺受压,对她感触很深,使她声泪俱下。扮演的“喜儿”角色也一下得到了升华,受到了导演和同志们的夸奖。在河北张家口演出《白毛女》,在剧中扮演喜儿的她一演就是数十天,而且场场爆满,影响空前。老乡只要听说演《白毛女》,有的赶着车前来观演,有的步行二三十里地,早早前来占位等待观看。当演到杨白劳被逼自杀、喜儿跪地哭爹时,台下的观众泣不成声。当演到与恶霸地主黄世仁作斗争、喜儿哭诉时,台下“打倒黄世仁!为喜儿报仇”的口号不断,以至于有一位看剧战士竟拉开枪栓、端枪对准剧中的“黄世仁”,幸好被班长赶忙拉住。以致部队还专门作出“看《白毛女》演出时,枪一律不准装子弹”的规定。有的战士还把“为杨白劳报仇”“为喜儿报仇”口号刻在枪托上,激励自己英勇杀敌。当时有一支参战部队,在看完《白毛女》后,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胜利。部队还专门给剧组写了信,表示“胜利与《白毛女》激发的勇敢顽强精神密切相关”。《白毛女》歌剧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
四、不忘初心,讴歌理想
人是需要精神的,孟老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信仰、充满活力且精力充沛的老艺术家。为了党的文艺事业,她不计个人得失,曾把调升一级的工资,平均纳入六位同事的每月工资;她不图名利,曾把出国深造四年的机会,让给有发展前途的同事。她工作兢兢业业,付出多多,业绩累累。从她在延安鲁艺入党到一览新中国“开国大典”之盛况,从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总团文工团到在中南海怀仁堂聆听周总理亲切教诲。风风雨雨数十年,她历任过中央歌舞团歌队队长、文艺处副处长、副团长、党委副书记,参加了无数颇有影响的演出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获得过奖励和荣誉。即使到1984年离休以后,她仍和中国合唱艺术著名指挥家秋里等12位老艺术家发起成立“文化部老干部合唱团”(1996年12月更名为“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她不讲条件,不要报酬,参加公益演出480余场,观众多达30余万人次。
虽然孟于年事已高,但她仍不忘初心,先后六次回延安,感受对延安山山水水的那份依恋,道说不尽对延安父老乡亲的那份热爱。2012年,90岁高龄的她再搂延安宝塔山,回首延安鲁艺的峥嵘岁月。她虽然“老骥伏枥”,但初心不改,仍然想着新时代国家文艺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想着如何能为传承红色基因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