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英、赵炳林和家人翻看过去的照片 家有二老,如获至宝。延长县苏秀英老人和丈夫赵炳林今年都是110岁,老两口行动自如,苏秀英更是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眼下,他们家里里外外90口人,过着五世同堂的幸福生活。
赵炳林老人耳背,比较起来,苏秀英老人就很是健谈,在他们子女的陪伴下,记者认真地聆听着二位老人的故事。
1911年出生的苏秀英,是延长县七里村赵家塬村人,17岁结婚,在她的记忆里,过去那就是一个字——“苦”。
那会儿穷,婚后他们居住的地方仅是一孔泥基窑,再到后来,加上孩子多了,炕上睡不下,有的就只能睡在地上。
“妈妈年轻那会儿,确实把罪受了,我们兄妹7个,爸爸身体一直有病,所以妈妈就是家里的一个重劳力。”苏秀英大女儿赵文珍说。
每天一大早,苏秀英就外出劳作,晚上回到家,安顿好了孩子后,她又缝补衣服,手织老布,做点孩子们的衣服。
“那会儿妈妈的衣服上几乎全是补丁,整个衣服倒像是补丁拼凑起来的。”赵文珍说。
赵文珍回忆,那时他们吃的主要是玉米、糜子、荞麦,吃得最多的菜就是苦菜之类的野菜。炒菜没有油,就把杏仁碾碎当油炒,更别说调料了,只有盐。就这样,有时候还吃不上饭,吃不饱饭,这顿吃了下顿不知吃什么。
让赵文珍记忆最深的就是借吃的“。那会儿我才15岁,带着妹妹去亲戚家借吃的,要翻山,那会儿狼特别多,现在想想都后怕,关键是还没借到吃的。”
苏秀英是苦过来的,早年的她在一次劳作中跌下窑顶,导致背部受伤,现在背部依然高高凸起,像是一个小“山丘”。“那会儿得了小病,基本上就是硬扛,现在就不一样了,只要有点不舒服,就去医院瞧了,很方便。”
从过去到现在,苏秀英一步步走来,从过去吃不饱到现在吃得好,从过去住不好到现在住得好,点滴中的巨大变化,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岳母经常给我们说,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还有说不完的好政策、惠民政策。”女婿王彦生说。
对比过去的生活,苏秀英一家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从1孔泥基窑到3孔土窑,再到现在的楼房,放到过去那都不敢想。”小女儿赵变珍说。
苏秀英子女都非常孝顺、和睦,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女轮流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居住,方便照顾。如今,苏秀英和赵炳林居住在小女儿家中,只要有时间,孩子们都会来看望他们。“娃娃们都好,买好吃的、好衣服,我现在都有玄孙了,高兴啊。”说到这里,苏秀英已经乐得合不拢嘴。
两位老人现在身体都很好,苏秀英喜欢听戏,每天在电视上都要看上几个戏曲桥段,赵炳林喜欢遛弯,每天坐公交车到街上,和老头们一起打牌。
不仅如此,子女们还抽出时间带两位老人外出旅游。
如今,苏秀英和赵炳林享受每个月低保补助1090元,高龄补助600元,养老补助351元。“国家每个月都给我们发2000多元,够我们两个花了。”苏秀英高兴地说。
当记者问起还有什么愿望时,苏秀英说:“现在的生活比蜜甜,最感谢的就是共产党。希望孩子们都健健康康,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多回报社会,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