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城绿色 ●永宁山 ●志丹绿能油气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精分厂一角 ● 苹果大丰收(资料图片) 通讯员 刘元丽 记者 王锋
“以前一斤苹果才能卖一两块钱,现在可以论颗卖,一颗好点的苹果能卖到10元……”对志丹的苹果种植大户来说,小苹果变“金苹果”是一件幸福的事。
“以前河水污染严重,都不敢走近。现在,每天早上锻炼,看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都跟着好了。”对志丹喜欢晨练的市民来说,能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让他们觉得很幸福。
“没想到能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吃上‘旅游饭’,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对依靠乡村旅游做起小生意的志丹村民来说,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志丹县持续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精心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突出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重大风险防控“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统筹城乡、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富民强县”发展战略,紧扣“两区两地三圈”发展思路,全力推进30万亩山地有机苹果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培训基地和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着力融入陕北能源化工经济圈、延安全域旅游圈和陕甘宁区域交通圈,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
依靠苹果树 过上好日子
6月中旬,志丹果农开始给苹果套袋。早晨9点多,阳光轻柔地照在永宁镇麻湾村村民郝文龙的脸上。美好的一天开启,他一吃完早饭,就匆忙来到果园抢抓时间套袋,确保苹果优质高产卖个好价钱。
“眼下正是套袋的最佳时节。如果是晴天,套袋时间一定要挑早晨或下午。套袋也要讲究方法,一定要严格按照撑袋、套果、压口、紧口、封口等五个步骤进行。”从2008年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率先在村里发展苹果产业至今,郝文龙已经与苹果“打交道”十几年,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到现在的苹果“土专家”,他套起袋来非常娴熟,介绍起来也头头是道。
郝文龙娴熟的套袋技术背后,是他多少年来对果园管理技术的不断实践摸索、自我提升以及果园管理技术如何影响果品果质的深刻认识。
“如何种出品相好、口感好的苹果,还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重要的是还能卖个好价钱,关键在于苹果产业要转型升级,也就是发展现代苹果产业,走高质量绿色发展路子,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出优质、安全、绿色的果品,让更多消费者认可和青睐。”郝文龙在介绍中说。
2016年,郝文龙创办志丹县红大苹果家庭农场。2017年,他参加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班并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20年,他的家庭农场创建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要种好苹果,还要卖好苹果。‘富脑袋’很关键,一定要用新的管理技术、新的经营理念及新的战略思维,争取让自己的产品迎合消费者、赢得市场。”“80后”的郝文龙说“,去年,通过网络销售、批发商订购、个人团购,总共帮农户卖了50余万公斤苹果,社员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从销售末端到产业链前端,郝文龙介入苹果产业越来越深。
郝文龙有果园108亩,目前挂果园20亩,预计今年能收入20余万元“。现在生活真是好,妻儿老小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家门口种点苹果,就能有可观的收入,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郝文龙说。
尝到种苹果的甜头后,郝文龙还努力把更多村民引入种苹果奔小康的致富路子上来,“我不光要把自己的产业发展起来,还要带领左邻右舍都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富起来,都能过上幸福的新生活。”为了能让村民们产出更多好苹果,卖个好价钱,郝文龙于2017年成立了志丹县红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有80户240名果农加入该合作社,果农户数和果园面积占全村的90%,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近年来,志丹县把苹果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建标准化示范园,推进果品产业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
目前,志丹县苹果种植总面积突破30万亩,产值由2015年的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4亿元,被评为陕西省“苹果北扩西进先进县”。今年挂果面积15万亩,预计产量14万吨,预计产值7.2亿元。
走好“绿色路”转出高质量
盛夏时节,走进志丹,宛若进入了一座园林式的公园。满城的绿色,湛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这些无不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到舒心和惬意。如此美景也让每天早晨锻炼的人越来越多,沿河畔散步赏景的人越来越多,来志丹旅游的外地朋友越来越多。
天更蓝了,城更绿了,水更清了,志丹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天蓝了,水清了,空气越来越好了,大家住着也越来越舒服了。”说起这几年居住环境带来的变化,家住保安时代小区的刘青连连称赞。
当然,志丹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离不开全县近年来工业转型走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志丹工业园区围绕“规划引领、科技支撑、平台承载、跨越发展”建设思路,按照“一区五园”(即:一个工业园区,包括农产品加工园、精细化工园、现代物流园、高新技术园、机械装备制造园)规划,依托县域及周边区域资源禀赋,致力于打造志丹工业发展主阵地、经济转型主战场、延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载体。经过多年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省首批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陕西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陕西省首批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等称号,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一批可承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化工园区”,也是国家第三批增量配电试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工业园区始终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改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职能,按照“七通一平”标准,平整土地3600亩,砌筑河堤10公里,完善了给水、雨水、污水、电讯等管网及电力专线、道路、天然气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运日供水能力6000方供水站、35kv及110kv变电站、年输气18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线、日处理2000方污水处理厂、总库容15万方垃圾处理场等设施,正在建设总库容量175.6万方麻子沟水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工业园区把科技融入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全过程,聘请国内化工领域有重大研究成就专家组建了研发团队,为园区项目招商提供政策、安全、环保等方面审查建议,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方案。建设园区研发中心孵化器,集产学研为一体,为企业提供科研—中试—孵化成熟的一条龙服务,降低企业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风险和成本。
“今后,我们园区将以打造绿色、环保、节能、智慧、低成本园区为目标,紧盯产业发展及转移趋势,主攻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三大产业,不断壮大园区经济,使园区成为志丹实现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新引擎。”志丹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奥生平说。
捧上“金饭碗”吃上“旅游饭”
崾子川村是永宁镇的“明星村”,除了有红色古寨、保安第一党支部、明清古商道、传统村落和风景优美的大峡谷等,还因为崾子川村的百亩荷花池。
每年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不少游客来到荷花池,驻足观赏“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荷塘美景,争相与荷花池合影。荷花池内投放甲鱼、蟹苗、龙虾、泥鳅等500余万尾,为荷花池增添了不少生机和乐趣。除了百亩荷花池,崾子川村台地还种植水稻30亩、菊花300亩、芍药130亩、牡丹160亩、大樱桃12亩。
依托资源禀赋,崾子川村全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以“红色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的田园综合体,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村民田步孝与妻子刘玉英一直在村里务农,做着杀羊卖羊的生意。自从村里建起了荷花池后,两口子就租了一个摊位,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面皮以及羊肉、羊杂碎,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每天从早忙到晚,虽然辛苦,但是值了。”刘玉英高兴地说。
崾子川村的百亩荷花池,将江南水乡的美景搬到了陕北小山村,不仅提高了村子的颜值,还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当地群众开启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志丹县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为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志丹县成立了刘志丹干部学院,创建国家AAA级景区3处、星级酒店2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亿元,增长率连年超过2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7:79.5:16.8调整到2020年的6.9:72.9:20.2。
为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下一步,志丹县将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统揽,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坚持生态、旅游、文化相融合,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亮点,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助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