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一本书,带你认识大学时代的路遥
——《路遥的大学时代》首发座谈会发言摘要
    梁相斌
    申沛昌
    张金锁
    李建军
    张艳茜

    樊高林
    孙文珍
    王俊虎
    刘瑞平
    梁萌
  7月12日,由延安大学申沛昌、厚夫、袁广斌和校友张春生撰写,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路遥的大学时代》专著在延安首发。新华出版社原党委书记兼社长梁相斌,延安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申沛昌,部分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以及路遥大学时代的部分老师、同学、亲友代表、延安大学校友等以此为契机,对路遥进行追忆和探讨。
  新华出版社原党委书记兼社长梁相斌:
  路遥是一位执着的求道者
  我热衷于路遥精神的宣传,不仅因为路遥是我的学兄、校友,是文学巨匠,更重要的是,路遥是一位执着的求道者。我认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是求道者,必须具备五道精神,也就是学道、信道、求道、布道、殉道。路遥是求道者、布道者、殉道者。
  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人物是民族的脊梁。路遥校友生命虽然短暂,但他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华。母校延安大学自始至终,对路遥倍加爱护、倍加珍惜、倍加支持,可以说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资助他出书,为他建墓地、建纪念馆、建研究学会,召开一次又一次的纪念会,出版一本又一本研究他的著作……说真的,作为校友之一,我备受感动。很多人讲,没有延安大学,可能就没有我们所看到的著名作家路遥;没有延安大学,路遥很可能会成为另一个路遥。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路遥的血管里流淌着英雄不懈奋斗的血液,他仍然会创造出新天地新生活。但可能不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路遥。
  延安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申沛昌:
  路遥攀登文学高峰的密钥
  长期以来,从路遥成功成名直到去世以后20多年,在路遥的研究、宣传和经历介绍中,路遥在延大三年刻苦学习、拼命攻读、博览群书、勤奋写作、关注政治、重视实践的经历和故事,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写作和传播。路遥在延大上学,三年的经历,基本上处于被封闭和淹没的状态。这对路遥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的。
  《路遥的大学时代》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路遥在延安大学三年期间的学习、生活、创作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给研究评论路遥的专家学者、给热爱路遥的读者朋友们提供了路遥大学时代的一些原生态的故事与经历,供大家品读研究和评论阅读。该书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以及在大学校园读书的莘莘学子,都将是一种激励和启迪。有专家认为,在国内保持路遥作品阅读热度不减的情况下,路遥的人生道路与生活阅历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在路遥不长的人生旅程中,进入延安大学被认为是他坎坷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是他在文学上进行淬炼提升的试飞阶段,了解探讨路遥在延安大学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是理解路遥作品内涵和感悟路遥之所以能在文学上攀登高峰取得辉煌成果的密钥。
  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锁:
  延安大学是滋养路遥的沃土
  1973年至1976年,路遥在延安大学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大学期间,青年路遥在延大全面系统学习了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写作等高等文学教育方面的课程,阅读了各个时期的中外经典作品,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期间,他从博学、包容的老师们身上学习领悟待人处世之道,并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主持诗集编撰、报告会等文艺活动,锤炼文学创作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文学事业做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为《延安颂》编选稿件,参加全省文学创作会议,带队到榆林、铜川等地开展教学实习,赴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吴堡编选民歌,组织班级编排大型文艺节目“我们生活在杨家岭”和《长征组歌》,通过洞察生活、丰富阅历、积累情感,使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认识了社会,也使他胸中的浩然之气进一步养成,更使他的思想理论和文学创作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母校始终关心关爱着路遥,在他人生的关键节点予以关怀帮助,甚至在他大学毕业后,在筹措出版《路遥文集》等事情上,母校多次施以援手,及时给予关心关爱。在他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延安大学的宽容、无私、慷慨,一次次温暖着路遥,鼓舞着路遥。可以说,延安大学是滋养路遥成长的丰厚沃土,是路遥价值观塑造的红色熔炉,影响着其一生为人、为事、为学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此,路遥在1988年延大50周年校庆时用“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为母校抒怀。
  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李建军:
   路遥的觉悟期来得特别早
  我觉得《路遥的大学时代》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东西,告诉我们路遥为什么成为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给他的妹妹写信,信中提到一个概念叫觉悟期,一个人要成就大事情,必须要有一个人生觉悟期,这个觉悟期越早越好。在《路遥的大学时代》这本书里我看到路遥的觉悟期来得特别早,他的同班同学那么多,但是没有谁像路遥这样自觉地读书,那么珍惜时间。路遥很会读书,他在大学期间读的书都是第一流的作品,只有读第一流的作品才能培养出很高明的判断力,很高的鉴赏力,甚至会切切实实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面所表现的非常隐蔽的道德精神,我们从这本书里也能看到。比如同班同学高其国说他身体不好,劳动伤了身,中午睡觉睡不着,路遥看见了就说,我把我的血给你输一点。说这种话的人,他一定是内心有一种超乎常人的东西,一种利他精神。所以你看他在《平凡的世界》塑造的孙少平,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作家他要伟大,必须会塑造优秀的人物,我们会爱着这个人物、尊敬这个人物,甚至我们在行为上、道德上都会模仿他、学习他,这样的作品才是伟大的作品,写出这样伟大作品的作家才是伟大的作家。
  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艳茜:
  看得更真实更鲜活的路遥
  从1992年作家路遥英年离世至今,关于路遥的创作研究以及相关的路遥人生道路的探寻梳理,一直不间断。虽然面对的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但真正要考察清楚和呈现出切近真相的路遥人生面貌也并非易事。
  《路遥的大学时代》和之前出版的《路遥与延安大学》,从生活、读书、写作以及爱情友情,多个角度,对路遥大学时代展开详细考察。拜读后我感觉,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挖掘整理出了路遥在大学时代的许多细节和史料,讲述了路遥寻常生活的不寻常,补充、完善和深化了我们对路遥及其创作人生的认识,对研究路遥的生活经验、生命历程、作品与社会、作家与地理的关系有很大的学术贡献。
  第二,它对史料的挖掘非常努力、扎实、细致,专门召开“回忆路遥的大学时代”座谈会,为《路遥的大学时代》编撰提供了充实的资料,使得此书顺利地从掌握的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入手,还原一个世俗人生和文学人生相互交融相互印证的真实的大学生路遥。
  第三,这两部书收入的文章作者和口述者,都是与路遥生活学习在一起三年,甚至交往很长久的老师和同学,作为亲历者,他们目睹路遥在大学时代为文学理想努力和拼搏的历程,因为切近,因为熟知,讲出的是他们眼见耳闻的普通的路遥和真实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更鲜活的路遥。
  市政协原主席樊高林:
  了不起的路遥,了不起的延大
  我比路遥低一级,当时在学校接触还是比较多。我认为《路遥的大学时代》这本书,包括之前的《路遥与延安大学》、厚夫的《路遥传》,都是弘扬路遥精神的载体。《路遥的大学时代》出版,除了要感谢新华出版社,还要感谢老校长申沛昌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他这么高的年事,几次上北京协调,把校友叫回来召开座谈会,收集整理素材,最后才有了这本书,他这种精神就是老延大精神。我觉得我们老延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延大精神是老延大精神的传承和赓续。那么,路遥精神又是延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弘扬,我觉得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路遥把延安大学比作温暖的摇篮,他就是延安大学的赤子,而且是一个光荣的赤子。路遥能够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又同时获得了改革先锋和最美奋斗者两项殊荣,很不容易。我们延安大学能培养出路遥这样的人也确实了不起,这就是我们老延大精神的传承和赓续。我认为延大校史应该把路遥精神写进去,关于路遥,现在光有一个路遥纪念馆是不够的,应该把路遥精神和延大精神的传承、赓续关系都展现出来。
  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孙文珍:
   路遥永远激励着我们
  我是延安大学八七级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一直在报社工作。我有幸在1988年延大50周年校庆之际聆听到路遥先生为中文系学生作的报告;又有幸在1991年秋天路遥回延川之时作为刚入职的小记者跟随路遥回延川的采访活动;我也有幸多次回到母校延安大学,参加过路遥先生雕像揭幕、路遥纪念馆开馆、路遥逝世周年纪念等相关活动,登上文汇山,在路遥先生的墓前肃然缅怀,表达对中国当代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崇敬之情。我始终觉得,尽管他英年早逝,但冥冥之中,我还是有幸见到过他,听过他当面教诲的“有缘人”。在做延安日报副刊编辑的多年里,我编辑刊发过很多篇缅怀路遥先生的诗歌、散文。每每阅读路遥的作品,都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无穷的教益。
  前几天,就在我阅读《路遥的大学时代》这本书的最后几页时,泪水又一次模糊了眼眶。我感受到了一个以文学创作为使命、在艰苦而漫长的写作中,与贫穷、病痛博弈的生命个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艰难、磨难与抗争,也感受到了母校延安大学老师、同学、校友特别是我们尊敬的老校长申沛昌先生对路遥的护犊深情。
  路遥先生逝世已近30年了,他的身后,他的老师同学朋友从来就没有忘记,好像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的作品感染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无数的读者从他的作品里汲取了不屈不挠战胜困难励志奋斗的精神营养;他的精神鼓励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朝着文学的神圣殿堂接续攀登,从这些意义上讲,路遥是永远的路遥、永远璀璨地闪耀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星空。
  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王俊虎:
  路遥到底上了一所怎样的大学?
  《路遥的大学时代》是一本填补空白、厘清事实、分量厚重、创新明显、激励人心、价值巨大的好书,是能够流传下来的带有趣味性、纪实性、励志性的精品力作。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关于其文学成就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是关于其与母校延安大学的研究在本书出版之前虽不敢说是空白,但也是乏善可陈,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只言片语,甚至错误、漏洞百出等等,不一而足。例如:路遥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延安大学毕业(毕业于北方某大学);路遥体育不及格,没有拿到毕业证,对于延安大学恨之入骨;延安大学条件太差,师资匮乏,耽误了路遥的青春与学业……
  那么路遥到底上了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在这所大学路遥是如何度过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母校对于路遥的成长、成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路遥对母校延安大学有着怎样的感情?《路遥的大学时代》以详实的事实、近乎口述实录的方法采访了路遥当年的老师、同学、朋友给出了权威、详细、可信的回答。本书还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了小学校也可以培养出文学大师,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延安大学,对于全国一千多所双非院校也有着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榆林路遥文学联谊会会长刘瑞平:
  一段充满中国式人文精神的传奇佳话
  《路遥的大学时代》此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似曾相识,第二遍如数家珍。第一,此书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路遥与延安大学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充满中国式的人文精神的传奇佳话。尤其是路遥在申昜、申沛昌等人的帮助下进入延安大学。我相信这段佳话将成为一个经典传奇。第二,此书用平凡人的视角,同学的视角,朋友的视角,展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年轻时代的路遥。让我们看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且用特写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性格鲜明幽默可爱的路遥。第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地处偏僻、相对落后之地,却又有着超前的高瞻远瞩理念的一所“神圣”大学延安大学。从力排众议录用路遥到支持路遥以及支持路遥文集出版,许多的事情展现了延安大学的特殊魅力。第四,从编辑的角度看,此书以一个个小点和场景像涓涓细流汇集成河。读后让读者感受到路遥所讲的那句话“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也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延安大学母亲般的温暖。延安大学就是一个宝库。在这个宝库里,有路遥,有申沛昌,有梁向阳等等众多延大的老师学子。
  路遥的大学同班同学高其国:
  延大是路遥人生道路的“终南捷径”
  路遥的大学时代距今40多年,主要当事人路遥去世也二十好几年了。路遥生活和学习的那些旧建筑也全部拆除、改建了。为了写好这两本书,2019年6月在延安大学召开了一次中文系73级、74级同学“聚会话路遥”的活动,组织了一些同学写了些回忆方面的材料,但因路遥的大学时代距今时间间隔太长,聚会活动时间短,提供的资料是很有限的。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写作的几位校友,经过多次研究、讨论、修改稿件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写成了这本在最大限度再现一个本真的延大、一个本真的路遥的书。
  从书中我们感到路遥的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快乐的。路遥进入延安大学,摆脱了他在原地因文革问题的纠缠和困扰,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呵护和支持,心情十分愉快,系统地读了许多书,还搞了那么多创作。
  奋斗是路遥最本质的特点。自从进入延大以后,路遥便笃定了文学创作这个目标,与目标无关的事则尽量避免之,这使他少走了许多弯路。
  延安大学在教育革命的大背景下,本着因材施教方针,给予路遥许多的关照和支持,这使路遥能在一脚还在延大,另一只脚就踏进了全国文学大省的创作单位,这为路遥短暂的人生,能够完成宏伟的著作,赢得了他最短缺的时间。延大是路遥人生道路的“终南捷径”。从此,一路通达。
  延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梁萌:
   路遥是一位真正的斗士
  延安大学是路遥研究的重镇,学校师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路遥研究论文,著作方面,迄今为止,延安大学组织撰写的关于路遥研究的文学著作或期刊已有七本,《路遥的大学时代》正是第七本。这是一本材料详实、制作精良、富于艺术的纪实文学作品。整本书共由六个章节组成,并选录了路遥大学时代的四篇作品,以第三人称记叙,客观、生动、全面地呈现了路遥的大学时代,清晰地复原了一个大学生路遥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位志存高远、多才多艺、踏实肯干、不断奋斗的青年大学生路遥,他永远那么积极向上,似乎胸腔中有用不完的热情和能量,作为班长他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常常能够成功地策划集体活动;对待同学,坦诚热心,总是以最真挚温热的心去帮助身边的人;在文学创作上,毫无疑问,他是有天赋的,并且对于文学有很深的情感,再加上进入延安大学后不断地学习,储备文学能量,这就为之后写下长达百万字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路遥的人生就如同他笔下的孙少平的人生一样,是一部奋斗史,他精彩飞扬的青春故事是那样动人,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复着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写下的那句:“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路遥是一位真正的斗士!(本版文字由记者牛敏整理,照片由徐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