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显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会。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八大,是在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确定的。此后,党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准备大会的各项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起草八大政治报告。中央成立由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七人组成的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在毛泽东领导下进行工作。政治报告以《论十大关系》为指导思想,突出经济建设的主题,集中了党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毛泽东在修改政治报告稿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八大政治报告凝聚了全党的经验与智慧,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着全国1073万党员,党员人数比党的七大时增加了8倍。应邀列席大会的,有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还有苏联、南斯拉夫、法国等5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等的代表团。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了极大重视。
  1956年9月15日下午,毛泽东宣布党的八大开幕。他在开幕词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他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他还说:已经得到解放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工业化的国家。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建设高潮,全党“必须善于学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充满激情的话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代表们在闭幕会上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的着眼点,在于把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党的八大坚持了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956年初,由于三大改造提前完成的压力,由于想利用国际缓和形势加快建设步伐,也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客观规律重视不够,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忽视综合平衡、层层抬高计划指标的急躁冒进势头,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了反冒进的努力,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初步遏制了冒进倾向。党在反冒进中形成的正确决策被八大所确认。周恩来在报告中提出四条重要意见: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相结合;增加后备力量,健全物资储备制度;正确处理经济与财政的关系。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要求到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的计划增长75%左右,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万—1200万吨,粮产量达到25000万吨左右,国民收入增长50%左右。大会还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这是党为全国人民描绘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党的八大还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八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五年,每年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党章增加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一款。这是因为这年夏天毛泽东已向中央提出,他准备在适当的时候不当党的主席。他还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并且建议修改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只得连任一届。这些可以说是初步酝酿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准备实行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设想。
  党的八大是一次解放思想、民主开放的大会。大会的进程、大会的主报告和代表们的发言,通过新闻媒体的迅速传播,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了解。在9月17日的大会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向八大敬献了一件象牙雕刻的工艺品,表现的是长征途中红军胜利渡过大渡河的情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致辞说:我们用这件礼品来象征我们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舟共济”,胜利地过渡到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会议期间,有100多人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对这些发言,毛泽东在会前强调要有丰富的批评,要有分析,肯定成绩,批评错误。他说:“如果我们开一次会没有批评,净讲一套歌功颂德,那就没有生气,那无非只有一个‘好’字就行了,还要多讲干什么?”在探索新风的推动下。大会充分发扬民主,思想非常活跃。代表们围绕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重点,建言献策。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他的发言受到大会的重视,为大会决议所采纳。这是在理论上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董必武着重谈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问题,建议尽快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劳动法、土地使用法等法律,逐步完备社会主义法制。他还说:党员应当成为遵守法纪的模范,违反国法就是违反党纪。“对于那些故意违反法律的人,不管他现在地位多高,过去功劳多大,必须一律追究法律责任”。代表们在发言中提出的许多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认识,体现了党的八大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探索成果。
  党的八大选举出97名中央委员和73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第八届中央委员会。9月28日,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由上述6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讨论中央委员候选名单的预备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到,中央委员会的结构要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现在转到搞建设,搞经济,中央委员会将来应该有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和从工人中成长的千部。这是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展开的新形势,对党中央领导集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八大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它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并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大会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新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间很短,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尚未充分显现出来,党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一些新的观念和方针还未能牢固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但是,这次会议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站在了比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党的八大以后,为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中央按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方针调整经济关系,取得初步进展,并且产生一些搞活经济的新思路。同时,党对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以简政放权为内容的改革也逐步展开。
  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供稿: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