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深情凝望与礼赞黄土地的美文
——读厚夫散文集《陕北味 故乡情》
  梁萌
  《陕北味故乡情》是作家厚夫2021年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散文随笔集。作者以酣畅淋漓、诗意灵动的笔触书写着故乡陕北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名人轶事、记忆中乡村的原风景;同时,还融入了自身对于历史和时代的思考。作者的叙述时而沉稳大气,时而生动活泼,作品十分耐读。
  翻开这本散文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代表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照片,有安塞腰鼓、安塞农民画、延川布堆画、黄龙猎鼓、洛川皮影、陕北剪纸……作者非常细心且用心地将这些美丽珍贵的民俗照片放在了书的开头,这让读者对陕北这片黄土地有了一个简略却深刻的印象。毫无疑问,厚夫深沉地爱着这片黄土地,他在代序《穿越高原》中把对黄土地的深厚情感娓娓道来:“站在都市浩瀚的人海中,我眼睛里跳动的却是深黄色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然将目光投放在了滋养着他生命的黄土地,但他的思维和灵魂早就穿越高原去了更广阔辽远的天地。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有时将自己置身陕北之外,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怀念故乡,并对故乡的历史文化重新进行思考和感悟。
  《陕北味 故乡情》散文集主要分编为两辑。第一辑是“陕北,我热恋的故乡”;第二辑是“乡村记忆”。陕北,顾名思义,陕西北部地区,这里深黄色的土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更是滋养出了丰富灿烂的陕北文化。在第一辑中,作者以《徜徉在陕北文化河流中》起篇,对陕北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了具体介绍:如高亢奔放的、自由活泼的“信天游”;陕北特有的民间说唱艺术“陕北说书”;代表性民居建筑陕北窑洞;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的陕北鼓艺、剪纸、面花、农民画、皮影、布堆画……作者在讲述这些炫目多彩的民间艺术时,可谓如数家珍,细致生动地呈现出这些民间艺术宝藏。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文化,“信天游”“陕北说书”等这些独有的民间艺术正是陕北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厚夫在介绍完故乡陕北的民间艺术文化后,接着又向读者讲起了陕北文化名人的动人故事。与黄土地同在的作家路遥,在延川县插队的知青史铁生,交往不甚密切却无私支持自己创建“路遥文学馆”的陈忠实,以及传记作品《路遥传》的编辑刘茵老师等。厚夫用文字将这些文艺名家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个更为完整的文艺家形象。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创作之外又热心于提携文学后辈。当然,我们在字里行间更是体会到厚夫对这些文艺名家的深深敬意和感念之情。
  一提到陕北,人们脑海中也许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一座又一座的黄土高原,或是三月随风纷扬的黄沙。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南方相比自是艰苦了一些,但也有它独特的磅礴大气之美。厚夫在《陕北味 故乡情》的辑一中将独特迷人的陕北风景描绘出来。青翠欲滴的蟒头山、屹立千年的子长石宫寺、宏伟壮观的榆林青云山寺、天然氧吧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石油工人坚守着的凤凰山等。我们伏在书案前,跟随厚夫探访着陕北的名山大川,身心也早已沉醉在山水之间。除了这些人文景观外,厚夫还为我们描画出陕北的自然之美。在他的眼中,冬季漫天的飞雪是婀娜多姿的女神,淅淅沥沥的夜雨声音宛若一首缠绵的小提琴曲,三月的风是狰狞肆虐的强盗,这些极普通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顿时熠熠生辉起来。作者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为我们生动展示着黄土高原上的美丽风光,并透露出自己的忧虑和思考,让这美文如同一首首蕴含深刻的哲理诗一般,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如在《蟒头山记》一文中,结尾处就对蟒头山峰顶修建庙宇的做法提出了大胆怀疑:“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观念,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你也不得不再次质疑,人类鸠占鹊巢,给这里增添了魅力,还是破坏了既有的宁静?”再如《静夜听雨》一篇中,作者由淅淅沥沥的雨声想到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想到诗人多舛的命运,更是想到诗人大笔一挥写下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疑,作者是有着悲天悯人大情怀的。作者不仅在雨夜听雨,追溯历史,还思考着浩瀚无边的宇宙:“浩渺无际的宇宙间,我只是一颗米粒,但整个世界正是由无数个细小的物质构成的。”这样的夜晚,注定是浪漫的夜晚。
  厚夫在《陕北味故乡情》的辑二中讲述了关于自己成长的乡村记忆,可谓是回不去的金色时光。作者在这一部分重点回忆家乡延川县,包括家乡的趣事、家乡的亲人、家乡的味道和河流。开篇是《童年拾趣》,描述了孩童时代与同伴们逮麻雀、套鸽子、灌黄鼠等趣事,语言生动活泼,读者在阅读文字之时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欢快的童年时代。作者定居于城市后,乡村也逐渐地成为乡愁,至亲至爱的家人是每个人最深切的牵挂,看似回忆往事,实则是抒发无处倾泻的思乡之情。记人记事之外,厚夫还向读者介绍了家乡延川的特有“味道”,例如那一碗普通却牵动着味蕾的“延川泼汤面”:“其实,‘泼汤面’的工艺也挺简单的,无外乎给做汤的铁锅里倒点清油,油热后炝点类似韭菜花的‘泽蒙花’,再浇水,再倒入陕北人自己晒的面酱;锅开了,再浇点蛋花,放点生葱丁。这样,把飘几朵蛋花的酱汤浇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的‘泼汤面’了。”关于家乡的味道,厚夫还记录了在艰苦岁月里被当作救命菜的酸菜,以及延川名特产“狗头枣”……当然,作者并不是一味单纯地介绍这些家乡的美味,而是将笔触延伸至家乡延川县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现状,更深入地去感受家乡。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起居皆离不开水,厚夫在辑二“乡村记忆”中就写了故乡的河流。厚夫把家乡的山喻为出尽力的老人,把家乡的小河喻为生动活泼、会唱信天游的“灵转”。在他笔下,这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是纯洁水灵的山里女子,是淳朴可亲的家乡人。作者不仅写山里的小河,也写沿着小河而生的村庄和世世代代纯真灵性、强劲坚韧的河畔人。纯真灵性,强劲坚韧,我恍然明白这不就是陕北人的特有品质吗?
  尽管作者已寓居城市多年,但不难看出,其内心始终是向往乡村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从而摆脱“乡下人”的焦黑印记后,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本,他的根和本就是乡村啊!他在《关于城市与乡村的问答》中这样写:“你说你对城市很失望,它的妖冶让人感到恐怖,在这里嗅不到乡村的气息,譬如萝卜,譬如小麦。你说永远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虽然你每天都像蝉一样蜕着思想的皮。”作者虽然身处城市,却无法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相融,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云、家乡的雨、家乡的心上人一一在敲打着他温热的心田。
  以诗意之心写诗意之文,厚夫的散文作品有着一个十分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追求诗意。散文诗化的艺术追求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例如,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就谈道:“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宋代文学家的散文中,也往往飘逸着诗意,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的《赤壁赋》等,这些千古名文虽然表达的主旨不同,却都同样彰显着诗意的浪漫。宋代诗化散文的艺术追求也影响到了明代张岱、袁弘道、归有光等众多文学家。到了现代,最具散文诗化特征的应该是十七年时期散文作家杨朔。杨朔在《 海市 小序》曾说:“我素来喜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于是我也学着写散文。学着运用这种形式来描写人民的斗争,劳动,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厚夫在散文创作时,也表现出了诗意散文的艺术追求。他叩访名山大川,他沉醉于大自然之间。在冬季、在高原之上期盼心心念念的雪精灵,在雨夜听雨思考宇宙和历史,唯有一颗诗意敏感的心才能看到极平凡之美,才能写出诗意盎然之文。除了这本《陕北味 故乡情》外,厚夫还曾出版过《行走的风景》《走过陕北》等散文集。其中《行走的风景》为早年作品,于2000年12月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发行出版;《走过陕北》于2016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发行出版。毫不夸张地讲,这三本散文集,每每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如果用一种植物来形容厚夫其人其文,我想一定是向日葵。明亮温暖的黄色花瓣,永远追求着灿烂的日光。他的心地纯粹如赤子,总是能发现平淡生活中美的存在。以文字的方式礼赞自己热爱的黄土地,讴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是他对故乡的真情流露。他曾多次讲:“为路遥立传是我生命的自觉。”我想,他这本《陕北味 故乡情》散文集也应是他生命的自觉,是他对陕北故乡的深情凝望与礼赞的美文。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文艺作品是最好的说明书,厚夫就是一位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家。他行文语言风格多变,时而豪放大气,时而清丽缠绵,时而又生动活泼,再加上对当地民歌和谚语的自如运用,使得文章有着丰富的美感,常常让读者陶醉其间。相信在这部散文集中,读者们可以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陕北文化的魅力,也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像黄土地一般坚韧厚实的陕北人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