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假期,孩子要么抱着手机不出门,要么一出门就整天不回家,打电话一问,大多是和同学一起在网吧玩游戏。”
“假期里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成了主业。”
……
近日,在新区杨家岭南苑小区,李女士和王女士正在“吐槽”自家爱玩游戏的孩子,孩子游戏成瘾已成为她们的心病。王女士的儿子12岁,而李女士的儿子只有9岁,两个孩子的共同特点是,总说要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手机一到手,就玩游戏去了。爸爸妈妈发现后或耐心劝说,或批评教育,孩子只能“规矩”几天,过一段时间,又把课后的大把时间放在玩游戏上了……
暑假期间,像李女士和王女士这样,家有爱玩手机和游戏的孩子,父母忙上班没时间管孩子,假期孩子总沉溺虚拟网络世界该怎么办?
“游戏瘾”是这样来的
“面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家长们都会非常着急,往往会采用批评、监视等惩罚措施,希望快速改善和制止孩子打游戏的行为。然而,这些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有可能从不同程度伤害到亲子感情。”新区外国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上海市心理协会会员、延安市家庭教育协会会员冯丽茹说道。
冯丽茹表示,面对孩子玩游戏、玩手机的问题,很多家长会觉得是因为孩子贪玩、自控力差、意志力薄弱所导致的,采用了说教或者严格控制手机等方式,往往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实际上,要帮孩子科学戒掉“游戏瘾”,首先要清楚孩子为什么游戏成瘾,然后根据其心理原因有针对性地干预,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游戏,合理利用网络。
冯丽茹认为,孩子之所以游戏成瘾,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需要的缺失导致。
不少孩子在游戏中寻找归属感,一方面,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环境,通过与他人一起组队完成任务、互赠礼物等方式使孩子们认识了许多现实中无法接触到的朋友,并在游戏的互动中逐渐融入所属的朋友团体,获得归属感、认可感与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很多孩子表示,其他同学都玩游戏,如果自己不玩,就和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被孤立在团体之外。因此对孩子而言,网络游戏是他们满足关系需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停止打游戏意味着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而越是内向、害羞、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青少年,越容易网络游戏成瘾。这就造成了游戏打得越多,越是难以戒除的现象。
还有不少孩子想在游戏中寻找自主感。不少家长在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喜欢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每件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游戏甚至成为摆脱父母控制的一种符号,父母越是反对,青少年出于逆反心理更有可能沉迷游戏,以反抗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进而获得自我掌控感。
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果孩子们总是体验到失败,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的批评指责,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嘲笑,他们就很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他事情以争取成功,当孩子们发现自己在游戏中可以击败别人取得胜利,或因游戏被同龄人表扬,就很容易在游戏中投入大量精力以提高游戏技能,把缺失的成就感补回来。但是,当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后,会导致学习成绩退步,加剧他们在现实中的困难,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压力感和焦虑感,这又促使他们继续沉迷游戏,形成恶性循环。
戒掉“游戏瘾”,家长很关键
针对出现“游戏瘾”的原因,冯丽茹对症下药,给出家长和孩子这些建议:
一是要完善孩子现实生活人际网络。首先,家长应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预留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其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控制自己网络使用时间,为孩子们做个好榜样。此外,要培养孩子人际交往技能,鼓励孩子和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建立良好的友谊,多进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与同学或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最后,家长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们自身也应当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修养。在这个过程中,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完善自己的社会关系提升自主性和归属感。
二是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性。家长应当主动去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亲子沟通方法和交流技巧。家长不应该对网络游戏“一刀切”,而应该以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发现孩子游戏成瘾的深层次成因,与孩子一同探讨及制定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频率、范围等,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此外,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自主安排生活、自主选择兴趣爱好的机会,加强他们对自身的掌控感,培养独立人格。例如,让孩子参与自身感兴趣的运动,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等。
三是提升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首先,倡导家长使用多元评价体系,即从不同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上,以学习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孩子。比如,当孩子在体育、画画、音乐等方面有优点时,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赞美,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成就感,激发潜能和生命的热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次,要关注孩子的每次进步、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并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能力感和胜任感。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大树,父母就是根基和土壤的部分。这棵树真正健康与否,取决于土壤、根部的营养情况,想要这棵大树茁壮成长,就要增加我们父母的力量。”冯丽茹说道。她倡议,家长先爱好自己、疗愈好自己,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有爱家庭环境。同时,与孩子多沟通,学习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相信“游戏瘾”等问题都会慢慢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