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连村土地流转现场(资料照片) 村民李正斌、冯春燕夫妇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 休闲之余“秀”书法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活动 干净整洁的村幸福互助院 本报记者 刘小艳 思博海 赵秉瑜
乡村的冬天,田地里总是蒙着一层薄薄的霜,走在塬上,寒风迎面袭来,冷得人直打哆嗦,在即将到达阁连村村委会时,一阵声音打破了村庄的静谧。
“冬闲时间,村民在家的多,要抓紧时间组织大家着手冬季果树管护,还要请技术员来教,一次不行,我们就多请几次……天冻了,村上的企业也马上要停产了,及时搞好对接工作……”从果园回来,满身的寒气还未褪去,镇长郝贝和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成,边往炉子里加炭边讨论着村上的产业发展。
阁连行政村位于延川县杨家圪台镇以东15公里处,包括阁连和南塬两个自然村,村子没有规模性产业,大部分村民不是靠天吃饭,就是常年外出务工,微薄且不稳定的收入让这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4年,全村208户73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1户161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自上而下的一场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了,阁连村也加入了这场紧张的战斗。5年来,昔日荒芜的枣树林变成了蓬勃生长的苹果园,回村的路褪去灰突突的黄土一直硬化到门前,部分外出揽工的村民回到村上在家门口上起了班……整村已在2017年摘掉“贫困帽”。用当地干部群众的话说:“阁连村就像翻了个儿,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山塬变了样 山塬上的苦,阁连村人至今难忘:以前种地,没收入,后来种枣树,年年秋季赶上连阴雨,又是颗粒无收。
贫穷牢牢困守着阁连村,村民们想尽了办法,还是没能逃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直到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阁连村也开始变了样。
土地活起来。阁连村台塬面积广,地势平坦,但由于大量人员外出,许多优质土地资源长期闲置。2015年初,村里通过群众集体商议决定按土地流转的办法,将126户农民的700余亩土地流转给延川海越农业有限公司经营矮化密枝苹果园,其中包括31户贫困户的162亩土地。
“以前都是死脑筋,就知道埋头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几个钱,哪晓得有一天土地竟然‘活’起来了。”李世成说,现在村民光土地租金每年每亩就有510元,合同签订后一次性支付5年租金,以后每5年支付一次,每次支付时租金上调10%。仅第一笔租金就达178.5万元,直接带动31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多元,实现了土地资源变资产。同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也将现有的集体26亩土地流转到海越公司,每年可赚取土地租金13000元。
产业兴起来。百里黄河岸,万亩枣成林。上世纪九十年代,延川县黄河岸边的许多农民靠红枣发了家,看着周边乡村连年丰收,阁连村村民也动了心思,开始大规模种植枣树,最多时达1500余亩。
“由于气候、品种等各种因素,我们村的枣树从挂果开始就没有过收入,后来都荒废了。”年轻时的李世成也种过枣树,不过现在他的地里却长满了苹果树。2015年,延川海越现代农业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在村上建设以来,村民在果园打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苹果种植管理技术。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当年,镇政府在阁连村平整土地300亩,全部用于苹果园建设,在村农户户均3亩。
道路连起来。“以前村上到处乱七八糟的,看看现在,水泥路一直修到家门口,做梦都没想过这样的好日子。”83岁的冯玉英在村上住了一辈子,阁连村的变化她全看在眼里。她说:“多亏现在的政策好,不然还要受穷。”
多少年来,黄土塬阻隔了阁连村人下山的路,也阻挡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精准扶贫以来,考虑到村民出行和产业发展,阁连村先后硬化了自然村通村道路、阁连至南塬通村道路及两个村的入户道路,同时实现了安全饮水,维修了村卫生室,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幸福互助院等。许多村民也说,以前村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的硬化路把家家户户连起来,环境实现了大变样,村民精神面貌也好了。
路通业兴,一通百通。如今的阁连村,车可以直达村民家门口,寻医问诊也不再是难题……村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工人干起来。“呼突突突、呼突突突”……有机肥生产线发出的轰鸣就如同阁连村村民李世明如今的生活一样,越来越有劲。每天早上六点半,李世明都会骑着摩托车准时从家里出发,来到福达生态有机肥厂餐厅先吃一顿早饭,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规范化的厂房里,李世明是一名抬包工。他每天和搭档配合,把一袋袋生产好的有机肥从生产线上抬下来,放进叉车,就算是完工。像李世明这样当了一辈子农民,如今开始当“工人”的村民在阁连村不在少数。
随着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和引进企业的入驻,村里的用工机会和岗位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就地变为“工人”。就业增收不离村,福达生态有机肥厂吸纳15名村民常年务工,人均月收入3500元。此外,延川海越农业有限公司、村里的苹果园,也都常年雇工,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愿望。
选准路子拔穷根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贫困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郝贝说:“关键在于选准路子。”
地还是那片地,收入却蹭蹭地往上涨,那阁连村的路子到底是什么?
苹果园种在了山峁峁。有了部门帮扶力量,有了村支部的战斗堡垒,精准扶贫,关键还要有致富产业。在延川海越农业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动下,阁连村新建起300余亩果园,坚定了村民的发展信心,让村民脱贫奔小康更有底气。
47岁的李正斌和树结了两次缘。
第一次是枣树。20世纪年代,农家人没有别的门路,只能种地。靠天吃饭,一年辛勤劳下来有时候连温饱都成问题。
看着周边乡村种枣树发了财,李正斌的父亲和村上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种粮不如务树”。于是,阁连村1000多亩土地就全种上了枣树。李正斌说:“记不得啥时候了,反正从我结婚开始就务枣树,但一直也没挣到钱。”枣树成长的前几年无法挂果,这就意味着收入为零,还需要搭上人力物力,再加上气候的变化,阁连村的红枣连年没有收成。见不到效益的村民,逐渐放弃了打理。
眼看着赚钱无望,李正斌也不再管理枣树,开始外出打工。2014年,妻子冯春燕得了脑梗,身边离不了人,李正斌不得不回到村上。
这就有了第二次的与树结缘,不过这次是苹果树。回到村上的李正斌恰巧赶上政府新建果园,看着村上海越农业公司的苹果园长势良好,李正斌毫不犹豫地种起了苹果。2019年,他的苹果初挂果收获了8000斤。“现在规模小,挂果也少,过几年产量和收入就都上去了。”对未来,李正斌充满自信。
在阁连村,种下的一株株果树,就是村民小康路上的一个个希望。
企业落户鼓起了钱袋袋。阁连村所属乡镇杨家圪台是延川苹果产业重镇,共栽植苹果5.3万亩,是全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正是看中这个优势,2014年,陕西海升集团决定在杨家圪台新建苹果示范园。经过多方调研考察,海升集团发现阁连村处于台塬之上,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苹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通过和县镇村多次洽谈,2015年1月,海升集团在阁连村成立延川海越农业有限公司,3月起开工,6月建设完成。当即,村支部与延川海越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帮扶协议,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了脱贫协议,支部承诺为企业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延川海越农业有限公司承诺优先使用村里的贫困劳动力,形成了“支部+企业”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为当地群众带来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现代农业就业岗位,仅2019年一年,就为阁连村群众支付劳务工资31万余元。同时,在精准扶贫的大政方针促使下,阁连村又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引导47户产业户将34.4万元扶贫帮扶资金注入海越公司,并承诺未来三年分别按照公司收益的10%、15%、20%进行分红,把扶贫资金变成了股金。
为了有效助力全镇乃至全县范围的有机果品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经多方促动,2017年,阁连村于又引进福达生态有机肥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4800万元建设了一条年产5万吨的有机肥造粒生产线,并于2018年初正式投产运行,为在村群众提供35个就业岗位,其中长期稳定岗位15个,每人每月薪酬3500元。
李世成说,这两个企业不仅促进了在村群众增收致富,还吸引部分外出群众返乡发展,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真心帮扶暖热了心窝窝。村党支部根据全村党员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分布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采取邀请镇党委委员讲党课、邀请海越公司大学生党员到村支部讲党课及“大喇叭+小广播+视频党课”等形式,让党员干部长期坚持学习,使党员主动交纳党费、阅读党员小书包、观看远程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引导在职党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主动联系贫困户,采取“1+1”结对子的形式帮扶贫困户,鼓励普通党员采取自愿认领的办法对村庄道路两旁环境卫生实施分段清理。
“现在政策太好了,这些干部也好,我们的日子也好。”在村委会旁边的幸福互助院,65岁的刘彩莲老人一连说了三个好。为啥好?刘彩莲笑呵呵地说:“不说别的,我一辈子没有过过生日,今年算是过了一回,还吃了蛋糕,我自己的儿女都没有给我这样办过生日会。”2019年月23日,阁连村组织举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暨老年人集体生日活动。包片副镇长李鲍杰说:“村上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本着为老人献爱心、向子女倡孝道的服务宗旨,我们为老人们举办了这次活动,让老人们在过好日子的同时感受到党的好政策。”
李世成说,如今,群众生活好了,干部和群众也走得近了,他们心里有劲,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同一片土地,不同的丰收。阁连村正用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诉说着农村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集聚着乡村振兴的磅礴能量。
在这里,希望无限,小康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