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莉(中)与果农交流果树管理技术 记者 李欢 杨亮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都是沾了种苹果的光。如果没有王主任的帮扶和支持,我们村的果园可不会发展得这么好。”近日,在宝塔区甘谷驿镇罗家湾村,62岁的果农罗文斌感慨道。
罗文斌所说的王主任名叫王莉,是宝塔区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多年来,她深入宝塔区田间地头,为果农送技术、送服务,尽心尽力为果业发展谋出路、想办法,在她的帮助下,一片片果园建了起来,一颗颗苹果挂满枝头,果农的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来。
身体力行 她是产业发展的“引路人”
谈起罗家湾村以前的情景,罗文斌告诉记者,村里之前发展过坝地苹果,因村民不懂技术、选址不当等原因,果树不挂果,没有经济效益。
“辛辛苦苦种果树却不挂果,有些果树得病了,也不懂得怎么给治病,眼睁睁地看着一大片果树慢慢枯死,大家对发展苹果产业没了信心。”罗文斌说。
2012年,王莉和同事们的到村包扶,让失去信心的果农重新看到了希望。
王莉有着扎实的果树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她2003年毕业于延安市农业学校,曾被市科技局委派到“北京中日友好果园”实地培训,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录用到宝塔区蟠龙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从事果树技术服务,还有在宝塔区元龙寺乡担任专职科技副乡长的经历。
“2012年,我来到这里时,罗家湾村大部分果园荒废了,没有人管理,村民不愿意再种果树,都出去打工了。”王莉说。
如何发挥山地优势,发展山地苹果,让果农依靠苹果产业发家致富,这成为王莉面临的难题。她和甘谷驿镇果业站的干部和技术员们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劝大家不要放弃果园,并决定要先做出样子、做出成果给村民看。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天天往果园跑,忙不开的时候,雇人拉枝、疏果、除草、施肥,从早上一直忙到天黑,有的同事不适应,嘴里起了泡,脸上晒得掉皮。”王莉说。
令她欣喜的是,经过几年培育,2016年,果树陆续挂果。罗文斌更是凭着他的勤劳肯干,成为村上最先尝到甜头的果农。
渐渐地,塬上68户果农看着“眼红”,纷纷开始管理起自家的果园,个别果农还修建了冷库,小苹果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王主任是我们的‘引路人’,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学到了不少技术,苹果产业渐渐发展起来。近几年,好多果农可以收入十多万元,去年我收入最高,有二十几万元呢。”罗文斌说。
深入钻研 她是传送技术的“及时雨”
在果园生产实践中,王莉在不断研究果农“土方子”的基础上,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寻求新的技术突破。每年,她都要在全区为广大果农进行苹果管理技术培训六七轮次。目前,经她培训的农民技术员就达5万多名,她自己更是被果农称作传送果业技术的“及时雨”。
王莉还坚持订阅《西北果树》《西北园艺》《果树科技报》等果树管理专业报纸杂志,学习果树管理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在实践中,王莉和同事们在原有穴储肥水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改良了果园坑施肥水技术,即在两棵树之间挖1立方米的内坑,分层填埋拌匀的底肥和秸秆,坑口呈漏斗形,中间设置PVC管,可以收集雨水。需要给果树施肥的时候,把水和肥兑起来,通过管道传送直达根部,慢慢渗透扩散,使果树吸收养分。
“坑施肥水技术集合了以往穴储肥水技术和积雨窖两方面的作用,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通过管道进行肥水灌溉,再也不用反复挖坑,为果园管理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王莉说,这项技术因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在宝塔区被广泛推广。
多年来,王莉风里来、雨里去,上门送技术、送服务,成为果农发展产业最亲的人。她还将所包扶村的果农电话一一记录,随时随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并多方奔走,帮助果农解决生产资料短缺和销售难题。在她的细心管理下,各个示范点的果园树体整齐,大枝量减少,结果枝量增加,产量不断提升,优果率达75%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莉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3个、延安市科学技术成果奖3项、宝塔区科学技术奖3项,先后被宝塔区评为全区科技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最美果业人等,被延安市评为巾帼脱贫行动先进个人、2020年度苹果产业后整理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
“果农脸上的笑容,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学习苹果管理新理念、新技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为果农发家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