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殿英(右)展示父亲留下的门匾 在宜川县交里乡,提起北门村的张殿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无不称赞。在村里,他有着“种粮大户”“烤烟能手”“苹果专家”等称号,他带领弟兄们从吃不饱到80年代的万元户,再到如今的衣食无忧,书写了一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善后有德’,这是我父亲当年用棉花球沾墨写在门匾上的字,搬新窑后,我把门匾拆下来一直保留着,正是这几个字,教我做人做事,才会过上好日子。”张殿英指着父亲留下的写有“善后有德”的门匾感慨地说。
1953年,张殿英出生于宜川县交里乡北门村,兄弟姐妹10人,4个姐姐,2个哥哥,他排行老七,还有3个弟弟。因弟兄中排行老三,人们都叫他“张老三”。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一样,张老三家一贫如洗,又因成分不好,不能推荐招工招干,也不能参军,张老三唯一的出路就是走父辈的路,继续当个农民。
1979年4月,张老三年迈的父亲给生产队放羊时不慎跌入深渊,意外身亡。当时老大老二已分家另过,张老三上有82岁的奶奶、年满花甲的老娘,下有还在上学的六弟、自己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
27岁的张老三接过父亲肩头的重担和600元的债务。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兄弟齐心,光荣当上“万元户”
1982年,宜川县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向头脑灵活、勤奋又能吃苦的张老三看到了希望。他先贷款买来县水电局农建团的推土机给老四揽活,自己和老五种了10亩烤烟。后半年,全家人摘烟叶、烤烟、拣烟,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到卖烟叶的时候一下子卖了2000多元,这让他们不仅还完了1000多元的外债,还剩余1000多元,当时全生产队一年的收入也不过这么多。
第二年,张老三种了20亩烤烟,加之他的烤烟技术愈加成熟,烤的上等烟居多,一年下来,加上老四开推土机的收入,家庭收入突破了1万元,成为人人羡慕的“万元户”。随后,六弟顺利成家。
弟兄4个的幸福之家年年添新丁,全家人口达到了22人。每到后半年县城办交流会的时候,张老三都会安排两天时间赶会,兄弟几个一起开着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进城,大人小孩只管给自己挑选喜欢的衣服,张老三跟在后面付账。
几年里,张老三兄弟、妯娌之间和和睦睦、团结一心,“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的荣誉接踵而来。
开源节流,苦尽甘来迁新居
二十几口人的吃喝不愁,住房又成了摆在张老三面前的一道难题。
1984年,张老三借着政府规划新农村的春风,批下兄弟四人四院土地,可手里连盖一院的钱都不够。于是他召开家庭会议,作出了开源节流的家庭五年规划。一是买回几十只羊,连同生产队分的四头牛一起雇人放养;二是张老三务农,种20亩烤烟;三是老四负责开推土机在外面揽活挣钱,老六配合老四的工作,有活外面挣钱,没活回家帮张老三种烤烟;四是老五负责生产箍窑需要的砖,从捏砖胚到烧砖出砖全年专职。
家庭会议一致通过了五年规划,一切从零开始。弟兄四个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埋头苦干,兄弟几个的媳妇也跟着忙前忙后。1989年,20孔砖窑整齐地 “屹立”在北门塬上,为全乡乃至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20孔砖窑只掏了箍窑匠人的工钱,不到3万元。瞬时间,老张家自力更生的故事传遍了全县,张老三出名了,成了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
家分家不分情,相亲相爱一家人
生活好了,住房解决了,张老三兄弟分家了,儿子和小辈们也要成家了,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分家后还是一家人,谁有困难一起帮。
1990年,宜川县党湾乡的苹果产业初见成效,宜川县政府开始在全县大力提倡农民发展苹果产业。农民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
张老三把弟兄几个叫到一起说:“咱承包队里的地种经济林,退耕还林的粮食补贴够我们吃,我们就听政府的,把好地都种上苹果。”于是,弟兄几个成了村里率先响应种苹果树的家户,3年内,把所有的塬地全部种了苹果树。
1995年后,宜川的苹果产业成为全县的经济支柱。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张老三先后到山东、日本等地学习苹果种植技术,他的苹果品质越来越好。2005年,张老三弟兄6个已发展果园120亩,总收入58万元。3年后,他们的纯收入突破了100万元。
“三哥虽是老三,但在我们心里更像父亲一样,照顾着一大家人。”
“三哥最大的优点是人实诚、善良,弟弟、弟媳们都信服他。”
“张老三两口子热心,不管谁家,能帮上的都去帮一把。”
“老张家那兄弟几个都正派,为人实在,也能吃苦,婆姨们干起活来一点也不输男人,是要强的一家子。”
……
提起张老三,弟兄几个和村民们都流露出钦佩之情。在张家,大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本本分分,潜移默化间教育和影响着孩子们。13个孩子均学有所成,在榆林、延安、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工作,他们中有医生、教师、建筑设计师、编辑及行政工作人员,每到过年,一大家子都回到村里,聚在一起谈工作、聊生活,其乐融融。
“娃娃们的工作我不懂,但我一辈子的经验要告诫他们,‘有德必有财,有苦必有福’,我想,这也是我父亲留给我们‘善后有德’的意思吧。”张老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