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农业园区 ●分布于青山绿水间的蜂场 ● 黄龙风景 ● 三岔镇喜乐村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一角 ● 方冲伟(中)给养殖户讲授养殖管理技术 ●黄龙县中蜂产业现代示范园区 ●陈继军在检查玉米生长情况 ●游客正在体验购买蜂蜜产品 通讯员 王华 记者 常青
又是一年收获季。漫步黄龙县田间地头,红彤彤的苹果高挂枝头,沉甸甸的核桃跃入眼帘,花丛间蜜蜂飞舞采蜜忙,放眼望去,各类新式农机驰骋田间。
近年来,黄龙县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形成梯度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致富路。
示范园区强聚合 科技创收新途径
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位于黄龙县城以西8公里处,石堡镇店子河村内,是2020年建成的百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内,17座日光双面棚、联栋温室,2座智能温室赫然矗立。
“每个棚内的温度、湿度都是根据季节调整变化的,我们会进行实时监测,此外,还利用智慧农业物联网杀虫灯和孢子捕捉仪进行病虫害防治及扑杀。”延安龙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管理人员刘金良介绍说。
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由中药材植物馆、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材科普馆3部分构成,是一座集良种繁育、示范种植、中医传承、观光旅游、科普教学等为一体的绝佳之地。园区秉承“建一个基地,兴一项产业,活一处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脱贫益贫”示范作用,每年投入10万元,按照“5∶5”的比例用于村集体经济产业开发资金和贫困户分红。同时,免费为当地贫困户提供种苗、实用技术培训,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悉,目前黄龙县已形成“一园区四基地”的中药材种植格局。县有园区,乡有基地,户有药田的开发格局也初步形成。全县已栽植连翘、映日果,金丝皇菊、黄精等为代表的中药材11406余亩。
和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一样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还有黄龙县中蜂养殖产业园区。
黄龙县山清水秀,有“中华蜜蜂之乡”美誉。初秋的黄龙,天高云淡,碧水东流,满目苍翠,漫山遍野盛开着各色鲜花,黄龙县中蜂产业现代示范园区技术指导的蜂场就分布于在这青山绿水间。
吉家河蜂场内,蜂农刘超正忙着对蜂群抽脾、保温,确保能够繁育出一批健壮的越冬蜂,为蜂群安全越冬和来年的春繁取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养殖中蜂6年了,共养殖150箱,年收入大约在13万元,这小蜜蜂如今成了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了。”刘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黄龙县中蜂产业现代示范园区位于石堡镇算子村,占地12亩,2015年建成,项目总投资1168万元,园区依托全县生态旅游大环境,每年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
2016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加大中蜂产业开发力度,拨付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购买蜂箱5000套,无偿发放给中蜂养殖户;同时,依托园区技术服务平台,邀请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教授在内的国家顶级蜂业专家12余人,来黄龙为蜂农授课,累计受训蜂农达2000余人次。
“园区以党建为引领,建成了崾崄乡马蹄掌村、石堡镇磊庄村、圪台乡马场村、白马滩河西坡等中蜂养殖村,辐射带动周边各村发展中蜂养殖,增加了农民的产业性收入,使全县精准扶贫户中的108户290人通过中蜂养殖率先脱贫摘帽,实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致富路子。”县养蜂试验站副站长方冲伟介绍说。
2016年,“黄龙蜂蜜”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黄龙中蜂蜂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证明,2018年、2020年黄龙蜂蜜连续荣获全国蜂业大奖赛、全国蜂产品大奖赛金奖,黄龙中蜂产业品牌得到质的飞跃。
截至目前,园区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中蜂养殖户1720户,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1个,中蜂养殖合作社5个,中蜂养殖协会3个,培育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产业扶贫公司1个,养殖中蜂9.15万箱,生产蜂蜜1420吨,实现产值7480万元。
黄龙县现有包括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园区总规划面积3.7387万亩,涉及林果、种植、中蜂养殖、特色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等,带动农户总数达6079户。据统计,2020年园区农民纯收入达1.42万元,较全县收入高出3700元,增收率达到35.1%,对全县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来带动 种植销售乐无忧
蜂蜜面膜、蜂蜜洗发水、巢蜜……走进黄龙县利峰土特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馆,各种蜂蜜制品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展台,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甜甜的土蜂蜜味。
以质量求生存,以品优求发展。利峰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黄龙县城东侧算子村村口,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主要从事中蜂养殖、蜂蜜生产、蜂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科技型民营企业,共计年生产能力达3500吨。
“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周边有养蜂基础的206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扶持108户贫困养殖户,和养殖户风险公担,收益共享;同时,联系县养蜂站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和蜂箱等养蜂器具,并保障做好养殖培训工作。”利峰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宾介绍说。
无独有偶,黄龙县干果公司是县龙头企业助农增收的又一杰出代表。
“我外出打工,妻女在家,女儿上大学,家中滞销核桃1000多公斤,现在县干果公司全部予以收购,货款近万元。女儿的学费也有了,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滞销的核桃如今被收购,白马滩镇沟口村产业脱贫户杨江民喜不自胜地对记者说。
2020年疫情期间,黄龙县干果公司按照县农业农村局对全县贫困群众滞销农产品摸底调查结果,从3月1日开始,派出6名职工、2辆车辆,在相关帮扶责任人及乡镇领导、村干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深入全县各乡镇50余户贫困群众中,收购了群众滞销的核桃12.39吨、蜂蜜0.79吨、苹果15吨,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县委、县政府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后整理,出台《黄龙县招商引资十条优惠政策》,共引进陕果集团、陕西品溯电商、山东一禾集团、翘之林等11家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的公司入驻,主要经营苹果分级分拣、冷链仓储,核桃、蜂蜜、连翘精深加工,农产品包装提升、线上线下销售。
“全县探索建立了企业、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单打独斗的小农户经营嵌入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说。
黄龙县认定新型经营主体总数300余个,建成农业示范园区15个,特色休闲农业示范点20个,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3家。在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全县农产品合格证认证率达到10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5∶1,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
合作社资源共享 抱团互助奔小康
8月23日一大早,走进黄龙县庆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庆文正在打扫着羊圈,圈里的湖羊个个肥硕健壮,吃着鲜嫩苍翠的青草,时不时发出几声“咩咩咩”的清脆叫声。
黄龙县庆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现有社员137人,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省级示范社,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乔庆文是崾崄乡东沟塬村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在村里率先搞起了生态养殖,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先富起来的乔庆文,没有忘记乡亲们。2013年7月,乔庆文注册成立黄龙县庆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种养殖技术培训,免费上门指导,突发问题解决……合作社带动包括土专家和种养殖大户在内的村民78户,吸纳贫困户5户,为成员提供了技术学习交流的平台,社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迈上致富路,2020年社员户均增收3.2万元。
带着乡亲们致富奔小康,乔庆文的事迹打动了许多人。2012年至2019年,乔庆文多次被省市县评为青年创业创新先锋、县级劳动模范,2019年被延安市评为“十佳”职业农民。
黄龙县庆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造福一方百姓的缩影。
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秸秆机……走进黄龙县三岔镇喜乐村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配套机具一应俱全。理事长任海平正在仔细检查着这些“家伙什”,为秋收做着最后的准备。黄龙县三岔镇喜乐村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总占地面积约2.8亩,现有社员63人,2017年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省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社员自带农机入社,统一接受调度,互通有无,在忙完村里的农活后,大家还跨区开展作业,获得相应的劳务报酬;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机维修、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任海平介绍说。
玉米精播,果园施肥,核桃烘干,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合作社以构建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为抓手,采取耕、种、收“一条龙”的作业方式,为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截至目前,我们共完成果园喷药800亩,施肥1200亩,土壤深松4000亩,等过段时间玉米收货后,还会继续开展秋季土壤深松。”说起合作社的工作成效,任海平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自2007年建立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黄龙县三岔镇四条梁香玲核桃专业合作社”以来,累计注册登记成立1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农机示范合作社1个,省市级示范社38家。合作社成员总数5876户,带动非社员户3118户,专业合作社成员户数和带动非农户数已覆盖全县264个村民小组,占总农户数的95%以上。
“仅2019年,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总值达3690万元,由合作社为社员统一组织购买的农业投入品总值达800万元,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较全县人均收入增长28.2%,合作社真正成为群众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有力推手。”县农经站站长罗叶军介绍说。
职业农民添动能 乡村振兴前景阔
“今年我们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100名,培训以苹果、玉米等种植管理为主,以中蜂、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拓展,计划认定生产经营型高素质农民90%以上,争取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村、组全覆盖。”说起2021年的全县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县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陈志军胸有成竹。
自2014年开始培育第一批高素质农民,7年的实践经验,让2021年即将开始的百名培育计划,变得得心应手。陈继军是县上2014年第一批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学员,2015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每年县里的培训陈继军都踊跃报名参加。
“授课的老师,大多是县农业局从省农业厅邀请的专业教授,在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指导,每次参训完,我都受益匪浅,给我经营好产业提供了技术和信心支撑,我的家庭收入从2014年的14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0余万元。”陈继军说。
给村民讲解种植技术,成立合作社畅通村民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大家提供机械化服务……从2014年到2020年,陈继军累计帮助村民销售玉米60多万吨,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懂技术、热心肠、善经营的陈继军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农技推广员”和“致富带头人”。
黄龙县围绕苹果、中蜂、蔬菜、中药材等产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从全县从事种植营销业的农民中,选取具备高素质农民基本条件的人员,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实训操作课等四大模块开展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培训,全县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已形成。
“近年来,黄龙县以培育‘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高素质农民现代化思维、观念和技能培育上狠下功夫,培养造就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高级职业农民25名,中级职业农民87名,初级职业农民1006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支撑,高素质农民在农业繁荣、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中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介绍说。
让土地绽活力,让沃野展新颜。原来“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撬动了更多的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使新型农业主体逐渐焕发生机活力,现代农业为振兴黄龙广阔乡村注入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