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不仅是革命美术的圣地,更是新中国文艺出发地。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地文艺家和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与经过长征来到陕北,以及坚守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共同为抗战胜利和人民解放奉献出青春热血和艺术才华。
文艺队伍 汇聚延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大批爱国文艺家和知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纷纷奔赴延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4万余人,他们组成延安抗战文艺的骨干力量。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
延安时期,鲁艺作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实施统一战线下的抗战文艺教育,共创办六期,招收培养学员685人,并先后创办鲁艺分校,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地的培养文艺人才的教育基地,除此之外还为陕甘宁边区和前线举办中短期培训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年轻的鲁艺人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拿起笔,为抗战文艺书写绚烂篇章,拿起枪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实践了革命文艺战士的信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血战到底!
文艺组织 蓬勃兴起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38年7月4日成立,长期坚持以民众容易接受的秦腔、眉户等形式,宣传抗战与生产,坚持在边区乡村文艺演出。
剧团成立之初,正值根据地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同志将《论持久战》的300元稿费捐给剧团,用来购买幕布、汽灯、道具等必需品。之后,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给剧团捐赠。贺龙还把缴获来的日军衣服、皮鞋、钢盔等战利品,托人从晋绥前线带回,转交给剧团当道具。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从成立起便一直坚持文艺为时代服务、文艺为老百姓服务。他们演出的《小放牛》,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剧目之一。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先后在陕甘宁边区23县190个村镇,巡回演出1475场戏,观众达260万人次,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台戏上演,成为边区非常活跃且很有影响力的艺术演出团体,后来发展成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的第一个人民电影机构,隶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1938年,在周恩来亲自组织和安排下,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一大批进步电影人陆续到达延安,筹建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延安电影团成立后,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组镜头在黄帝陵开拍,“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决心昭告天下。延安电影团不仅拍摄电影,也是党中央指定的新闻及重大事件的专业图片摄制机构。从1938年至1946年,延安电影团在延安和敌后根据地共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图片,为抗战时期的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延安时期文艺社团组织众多,这些组织在普及文化知识、培养人才、创作演出、服务抗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抗战文艺 民族怒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逐渐成为抗战歌咏运动的中心。大量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一经在延安传唱,迅速传遍全国各地,以歌声凝聚民心,以歌声动员民众抗战。
1938年9月,冼星海收到鲁艺副院长沙可夫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信,热情邀请他前往鲁艺担任音乐系主任。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冼星海偕夫人于1938年11月初抵达延安,到鲁艺任教。1939年5月开始担任音乐系主任。3月,冼星海创作了他在延安的第一部成功的作品《生产大合唱》。这是一部建立在民歌与民间歌舞基础上的声乐套曲。紧接着,冼星海又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首演,获得成功。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组成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
刚一唱完,毛泽东连声称赞了三个“好”。当晚,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今晚的音乐会可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我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情形。”
1939年7月8日,回到延安的周恩来在观看演出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振奋中华儿女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不朽的精神力作。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2年初冬,佳县农民李有源,担着一副桶进城,快到县城时,忽然看见前方一片彤红,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佳县古城,照亮了陕北高原。
一腔热血从心底往上涌,涌到喉咙口的时候,他已经不能不张口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为了唱得顺利,他来不及编新曲,干脆借用了当地流行的原为情歌的《骑白马》曲调。
之后,鲁艺人对《东方红》进行了加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场的军乐队演奏了雄伟的《东方红》,歌声震撼天安门广场。此歌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唱红了大地,唱上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