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告别贫困,全市人民接续奋斗——
乡村振兴展现新图景
记者 刘小艳
    璀璨夺目的南沟生态园
  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项项富民产业落地生根……走在延安的山川塬峁间,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幸福质朴的笑容,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
  告别贫困,迎来富足,多年来,全市人民接续奋斗,用实际行动书写伟大历史。
  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一幅幅令人振奋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渐次展开,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已经开启。
   产业兴旺百姓富
  走进宜川县丹州街道降头村矮砧苹果栽培示范园,排排篱架整齐划一,树枝密密匝匝,果农们正在果园忙碌着。
  宜川县是苹果产业大县,几十年来,因受到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多重因素限制,苹果产业依旧靠天吃饭,普遍产量低、果品差、效益低。
  在新一轮的苹果产业发展中,丹州街道办转变传统乔化建园思维方式,积极引进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探索苹果产业转型之路。
  “去年村上投资了70万元,建成村办反光膜加工厂,其中政府扶持30万元,村民集资40万元。”降头村党支部书记兰景林说,“效益还不错,去年收入了10万元,入股分红7万元,村上收入3万元,在今年苹果形式这么好的情况下,我想今年的收入应该比去年要好得多。”
  赵玉芝生活在子午岭脚下的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2008年以前,一家人靠着做豆腐维持生计,但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赵玉芝失去了左腿,也使她的豆腐坊无法继续经营,再加上看病的高额费用,各种困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一时间,这个曾经让人羡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帮扶干部帮助,赵玉芝带领全家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蜕变为年收入10万元,拥有豆腐作坊、猪鸭养殖等固定产业的小康之家。
  2018年5月开始,安塞区冯家营村村民孙旺明就很少外出奔波表演了,他成了安塞黄土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签约腰鼓手,在当地表演每个月就可以挣到4500多元。
  2018年,冯家营“千人腰鼓大舞台”启动运营,集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于一体的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实景演出让这个小村庄焕发出新活力。农家乐、民宿经营、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制作销售等产业应运而生,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腰鼓百面春雷发,卷地狂飙破长空。如今的冯家营村,腰鼓不仅是文化的“交流鼓”,更成为农民的“致富鼓”。
  ……
  一个个脱贫战果,自豪地书写在延安3.7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延安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彻底解决,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255元增加至2020年底的11747.48元,增长了2.6倍,年均增幅23.85%。
  村庄换新颜,村民生活美
  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曾经以生产“直罗贡米”而出名。2001年的一场水患,让胡家坡村的稻田设施几乎损毁殆尽。村民为了生计,只能一边种植易成活的玉米,一边外出打工,收益远比不上种植水稻。一度富饶的胡家坡村,由于主导产业遭受打击、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迟缓,被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2018年,为促进村民增收,直罗镇决定以胡家坡村为中心,打造“田园综合体”,让这片稻田不仅要能吃,而且要“好看”。村上响应号召,通过发展水稻和水稻田园综合体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亩、500亩、1000亩……胡家坡村的水稻面积至今已恢复到210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51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5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6480元增长到2020年的10.72万元,胡家坡村实现“摘帽”脱贫。同时,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胡家坡村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农旅发展之路,2020年,入选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甘泉县道镇镇纸房村的广场上,几位老汉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聊着天,“看人家乔光荣那光景,真是一天比一天强。”
  村民说的乔光荣,曾经的日子可不好过。一家人从后沟搬前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靠着租来的几亩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村“两委”的号召下,他建起猪圈,当起了“猪倌”。如今,乔光荣年收入10万多元,靠养猪过上了好日子。
  2020年,纸房村还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示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12650元,高出了县人均纯收入1000余元。
  优美的环境带来了良好的村风,村民奔小康的干劲更足了。有村民编了顺口溜说:“一出门柏油路,自来水进了户,太阳能路灯明又亮,我们的生活奔小康。”
  南沟村是安塞区高桥镇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沟村通过“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合作共赢”的模式,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黄连河村地处川道,曾一度是洛川县贫困村的代名词。近年来,借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黄连河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培育“林菌禽渔游”综合性立体循环经济,让昔日的贫困带“活”了起来,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宜居新农村的华丽转身。
   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开新局
  对脱贫人口,“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脱贫后的延安,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保持兜底救助类、产业就业等发展类主要帮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老谢,这大热的天,辛苦你又跑了一趟,赶紧洗洗,凉快凉快,吃点西瓜。”
  “这么客气干啥,以后水管、水龙头有啥毛病,你勤打电话,我一会就到。”
  近日,安塞区沿河湾镇碟子沟村的水管员谢文化来到黄崖根组村民高富锁家中,专门为他修理了损坏的水龙头。谢文化不仅是村中的保洁员、护林员,还是水管员。
  黄崖根组有一个自流水蓄水池,村中有133户417人,村民们都吃的自流山泉水,一到夏天,用水量加大,吃水相对困难,时不时停水。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安塞区水务局充分发挥该村组自来水公司所在地的优势,在饮水工程建设上,以自来水为主、自流水为辅,一方面对自流水管网进行提标改造,另一方面新铺设自来水管网,将饮用水管网延伸到全村的每一户院落,把水龙头安装到每一户家中,形成了双水源、双管网的供水模式。
  “自从有了双管道双水龙头出水,再也不存在停水现象了。为防止冬天水管受冻,我们还安装了防冻水龙头,不管夏天冬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不上水了。”碟子沟村党支部书记车晓英说。在碟子沟村,共有420余户1300余人享受到了双水源、双管网的供水便利。
  变化的延安,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如今,延安的广大党员干部正接续奋战在乡村振兴最前沿,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担当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8月6日,在子长市杨家园则镇蜜蜂峪村新老驻村工作队交接座谈会上,新任第一书记李龙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团结好村“两委”干部一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全面振兴,我市及时调整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力量,确定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村五类重点帮扶村946个,市级落实帮扶单位145个,共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50名。目前,正在进行政策培训和压茬轮换,各项有序开展。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全市人民正激发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踏着鏖战贫困的时代凯歌,铺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