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
  记者 孙文珍 鲁舰平 干雄焱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译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
  嘹亮雄壮的旋律响起,解放军铿锵坚定的脚步走来,多少次,我们为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潸然泪下;多少次,我们为这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骄傲和自豪。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是国难当头,人民子弟兵慷慨激昂的铁血担当,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庄严的号角!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首1939年在延安创作的歌曲,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人民子弟兵,为着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主权与尊严,向前,向前,一往无前……
  必胜的信念,化作下笔千言
  这首歌曲,最初叫作《八路军进行曲》,80多年来,它从诞生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曾经四次变换歌名,多次改进歌词,一路见证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这首军歌在历史的天空下,留下了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呢?
  创作这首歌曲的,是一位名叫郑律成的朝鲜人。他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为两个国家成功谱写军歌的作曲家。
  1914年出生于朝鲜半岛的郑律成,19岁时离开家乡,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因为当时朝鲜半岛已经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一颗抵抗侵略的种子,在郑律成的心底萌发。
  据郑律成之女郑小提讲述,当时,摆在郑律成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意大利继续深造声乐;另一个选择是和大批爱国青年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在那个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年代,对真理的渴望、对救国的向往,成为音乐家更加迫切的愿望。郑律成在参与中国左翼作家的活动中,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对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落脚陕北有了深刻的了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坚定的抗战宣言,掀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到陕北去!郑律成做出了正确的人生选择。1937年秋天,在浩浩荡荡奔赴延安的青年队伍里,那个身背小提琴的身影,就是郑律成。
  初到延安,郑律成被分派到陕北公学学习,他的音乐才能很快显现出来,他为陕北公学写了一首《陕公毕业同学歌》。随后,郑律成来到鲁艺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被分配到抗大做音乐指导。
  随着抗日前线的捷报频传,延安的文艺青年倍受鼓舞,以歌声、艺术歌颂革命、激励将士,使延安成为抗战歌咏的中心,人们早上唱,晚上唱,这片荡漾着歌声饱含着激情的土地,孕育和滋养着郑律成的音乐细胞,而冼星海携手光未然,谱写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的巨大成功,更让郑律成萌生了再创作的冲动。在此之前,他已经携手女诗人莫耶,创作出了延安军民耳熟能详的《延安颂》。
  在抗大的校园里,郑律成认识了八路军战士公木。1910年出生于河北辛集市一个农民家庭的他,本名叫张松如,目睹日寇的侵华暴行,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张松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公木”,毅然投笔从戎。1938年8月,他受党组织委派,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抗大学习。
  在抗大校园,郑律成和公木相识了,这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因为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创作理念,一拍即合,成为知音,二人决定围绕八路军奋勇杀敌的故事,展开创作。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吴延谈道,公木不是科班出身,郑律成对公木在作词上就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说在里边的《骑兵歌》里面能够表现出嗒嗒的马蹄声,在《炮兵歌》里面能够表现出轰隆隆震天响的这个气势来,能够做到长短相间、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能够做到的呢,公木都一一照办。
  有了郑律成的支持,公木结合自己在战斗前线的亲身体会,把心中对必胜的信念,化作下笔千言,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创作出全部的歌词。
  拿到歌词的郑律成,抑制不住内心的雀跃,但同时,也遇到了困难,当时整个延安都没有一架钢琴,他的窑洞里也只有一把小提琴。为了找到感觉,找到节奏,营造气氛,郑律成用身边所有的器具,组成了一支简陋的“交响乐队”。
  谱曲的时候郑律成用身边所有的器具拿来做道具,有时候,他拍自己的腿来找节奏,有时候,他拿盆在桌子上敲打。当他创作才思枯竭的时候,就到山上去,有一次回来的时候手上流着血,因为,他用石头打节拍的时候,没留神,手被拍流血了。
  1939年9月,郑律成携手公木,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的词曲创作,这是延安时代第一部以套曲题材样式创作的声乐作品,包含《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炮兵歌》等八首歌曲,这里面,郑律成最喜欢的就属《八路军进行曲》了。
  据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家彪讲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八路军进行曲》文本本身慷慨激昂、铿锵有力,与曲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民子弟兵救亡图存的决心和毅力。”
  吴延说,郑律成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在音调上吸收了进军号角的特点,在旋律的进行上凸显了一种向上跳进的趋势,充满了阳刚之气,在节奏上里头运用了一些比如说复点节奏,比如说乐曲的第一句,非常有力量感,所以说这首歌曲通过词曲的一种完美结合,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
  “如铁流般不可阻挡的力量”
  1939年深秋,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专门举行了一场《八路军大合唱》音乐晚会。当突进开阔的第一个音符响起,当冲锋号似的第一句歌词唱出,整个礼堂像是奔来千军万马,演唱者热血沸腾,战士们激情四溢,大家都沉浸在歌声里,真切地感受到了如铁流般不可阻挡的战斗力量。
  郑小提说,军歌为什这么有生命力?它讲的这个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就是我们的军队所体现的。
  歌声好比链条,把意志、勇气和信念联结在一起,《八路军大合唱》不仅在中央大礼堂里唱响,很快就在延安的沟沟峁峁间回荡,甚至越过千山万水,在抗日的前线唱响,其中最受战斗部队欢迎的,当属《八路军进行曲》。我们的战士高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这样的一个旋律,奔向前线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吟唱着军歌,八路军老战士刘永胜的激情被点燃。他说,向前!向前!向前!一唱起来心里就有了那么一股力量,人家拿枪杆子来打你呢,你就要有那股子勇气,跟他干,拿枪刺杀他。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始了,这首见证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根据新的斗争形势,对少数词句作了修改,人民解放军高唱着它,摧枯拉朽般,赢得了“三大战役”,高唱着它“百万雄师过大江”,扫清了建立新中国的障碍……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更是见证了开国大典这样的历史时刻。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一份军令,让这首歌曲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雄壮的军歌鼓舞着人民军队从弱到强,伴随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的队伍永向前
  时至今日,每当有重大活动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听到这熟悉的旋律,这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华儿女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上。
  吴延深情地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和精神的体现,在振奋革命精神,激发战斗热情,增强革命军人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动情地说道:英雄的人民军队,在党领导的22年武装革命斗争中,打败了国内外异常凶恶的敌人,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人民军队永远向太阳,一路走来,紧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步伐,在战斗中成长,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人民军队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为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诞生于民族危亡时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穿越战争炮火硝烟,响彻祖国大江南北,以强大的号召力,惊雷般的震撼力,撞击着人们的心田,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庄严的使命感与战斗热忱。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伴随着这经典旋律,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一道,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前,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