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宁舍金香玉 不弃上学郎
记者 雷荣 通讯员 师亚清
  今年,又是董家沟村“丰收”的一年,全村4名学生高考总分都超过640分。9月初,他们带着全村的希望,背起行囊,走进期盼已久的大学校门。
  董家沟村是延川县大禹街道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这个只有488户1228人的小村子,已有180余名山里娃走出了山沟沟、成为大学生,其中还有2名北京大学和1名清华大学的学生。
  一个偏远小村庄,为何能飞出去这么多“金凤凰”?
  爱读书,在董家沟村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刘树栋是4名考生中分数最高的一位,他以679分的分数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比延安市理科第一名还要高出3分。
  “孩子说他没考好,但我这做父亲的已经很满意了。”说到孩子的成绩时,刘富强脸上乐开了花。
  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刘富强离开家乡、放弃耕作,来到陌生的西安,在孩子身边租房、打工,陪着儿子读完初中再读高中。如今,奔波了半辈子的他终于有了回报:儿子考上了全国名校。
  “别人都说我们村的风水好,其实是我们村重视教育的传统好。”刘富强说,村里能走出这些大学生,与多年来崇尚教育的好村风不无关系。
  董家沟村位于延川县城东北16公里处,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地势狭窄、人多地少、产业薄弱、条件落后,为了维持生计,一些年轻力壮的村民外出打工,上了年纪的村民则留守在家,村民收入微薄,生活水平低下。
  “村子四周都是大山,出门就得上山;自然条件很差,山地多、平地少,除去退耕还林地,没有多少地可以耕种了。”村党支部书记任月平说,“受苦受罪不少,一年下来却挣不了几个钱。”
  在村民的心里,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愿望,祖辈们传了一代又一代。
  无论有没有文化、有没有知识,大家想的都一样,“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大学、有出息。”
  宁舍金香玉,不弃上学郎。
  “我们董家沟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家家以读书为荣,一心想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学习成才、贡献社会。”任月平说,“有一家6个娃娃全是大学生,村上很多娃娃后来都成了硕士、博士,更有出息了。”
  刘开心的母亲是教师,霍嘉琦的父母都是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更是特别上心。
  “每年寒暑假回来,村里长辈都会说,‘孩子,要好好学习啊’。”霍嘉琦笑着说,以前爷爷还在的时候,每个假期都会跟着爷爷去山里挖土豆,挖不了一会儿就累了,“爷爷说‘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不能像他一样在黄土地里挖一辈子’。”
  “假期里,孩子要不帮忙干家务,要不就在房间里学习,很晚才休息。”霍嘉琦的努力,让父亲霍卫强觉得很欣慰。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刘开心和霍嘉琦一直都勤奋好学。今年,两人分别以657分和649分的成绩,同时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父母的执着影响着白佳妮,懂事的她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着辛苦付出的父母。在父母的无私陪读下,白佳妮安心地读完中学,并以650分的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母和她一样,像个孩子高兴不已。
  “董家沟村和别的村不一样,村民之间不比谁家有钱、住的房子大,而是比谁家大学生多、孩子考得好。”任月平笑着说,“如果哪家大学生出得多,村民还‘眼红’哩。”
  如今,董家沟村的4名学子已经怀揣梦想、扬帆起航。“这一茬”大学生已然开始了他们的新征程,而村民们依然在守望耕耘,希冀来年再有一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