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画像 ●《花开山乡》剧照 ●《花开山乡》海报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县安仁镇,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其作品《群山》《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获中华铁人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其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剧《花开山乡》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近日,由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提起忽培元,延安人并不陌生,除了他曾在延安工作和生活过外,还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着深情的红色延安故事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情结。本期关注,让我们走近忽培元,一起感知他的乡土情怀,感受央视热播剧《花开山乡》中所呈现出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为乡村而歌,是他心底涌现出的山泉
“作家是干什么的?作家就是讲故事的人,但作家更要努力成为一个真实的生活者和生活中的有心人。就像山泉是从大山深处流出来的,作家的故事也应当从心灵深处涌流出来,那样才有洗涤灵魂的纯度和感动人心的温度。”这是忽培元对作家的定义。熟悉忽培元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在他所讲的“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有关乡村。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青春纪事》,到长篇小说《雪祭》《家风》《神湖》《老腔》以及《乡村第一书记》等,都反映了不同年代至今乡村发展中遇到的不同现实问题,记录了乡村一步步走来的探索与发展。对于忽培元而言,为乡村而歌,就是他从心灵深处涌现出的山泉。
忽培元出生于古城延安的新市场沟口,这里是延安时期的新建商业街,当时被称为延安的“王府井”。三四岁时他曾随母亲回到关中老家陕西大荔县安仁镇下鲁坡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天气晴朗时,站在老屋后院那棵老枣树下,可以望得见南边的华山和东边的黄河水。在这个黄河畔上的古老村庄,忽培元曾用儿童那充满好奇的目光和心灵感知故乡新鲜而神秘的一切,他的心里也镌刻下了传统农村和农民的最初印象……
忽培元的父亲是一名高级水利工程师,为支援老区发展,主动申请从水利部来到延安参与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灌溉生产。因此,回到延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忽培元的家随着父亲所在的水利工程队而围绕着乡村四处迁移。在坐落于延安李渠镇半山坡上的一所小学里,忽培元经历了从儿童到少年的学习与成长,更面对了困难时期的饥饿与艰辛,从此乡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就印在了他的生命中,流淌在了他的血液里。
在知青下乡的澎湃浪潮中,高中毕业后的忽培元被分配到延安郊区的川口公社插队落户。在这里,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陌生困顿,而是仿佛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乡村一样充满了归属感。他和乡亲们一起上山下地,一起挥汗如雨,很快就成长为日工分十分的庄稼把式。一年后,忽培元成了大队支部书记,那时他刚刚19岁。在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同川口的乡亲们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感受了贫穷饥饿的困扰,也经历过收获与奉献的喜悦。也是从那时起,陕北民歌的真挚、纯美、苍凉,陕北传统农民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也都成为了他敬重与歌咏的最初音符和基调。
从插队知青到大队书记,再从县市公务员到国务院参事,忽培元的视野在不断拓展,思考也在不断深入。但无论走到哪里,走出多远,他心中总是装着渭北高原的下鲁坡村和陕北黄土高原的川口村。并且随着时间的沉淀与深刻冷静思考后,这些关于乡村的记忆与思考更具备了文学书写的价值,也召唤出他更多创作的灵感。在忽培元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着农村、农民,深入研究着农业发展问题。“可以说,农村和农民是我创作和生活的园地,也是我精神的家园。”忽培元说。
为第一书记立传,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为一名立志乡村的“歌者”,忽培元先后行走于陕北、关中以及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大地,在感受着不同地域乡土文化的同时,他也惊奇地发现,在一些地方,农民对于土地和劳作的态度变得冷漠、消极;乡村随着越来越多奔向城市的人们而变得空洞、陌生……忽培元深知,这是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碰撞融合的必然结果,但他更明白乡土对于人的意义,乡土情怀对于民族文化的意义。对此,他感到焦虑不安。
恰逢此时,党中央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火热的乡村大地上,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抱负的大学生村官和驻村第一书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承担起了乡村振兴的重任。当然,他们也会因初来乍到而感到焦虑、迷茫,也会因遇到困难而想过反悔、退缩,但更多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舍家入村、驾辕拉车,在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中艰难跋涉,锻炼成长……“处在这样的兴衰博弈、冷热交汇之中,作家很难无动于衷……我强烈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忽培元开始了艰难漫长而充满热情的走访与创作——为第一书记立传。
在陕西、安徽、海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一些乡村走访时,忽培元进茅屋、入窑洞、下地坑、住帐篷,感受到了农民群众渴望过上好日子的迫切愿望,更看到和听到了大量驻村干部和乡村第一书记的亲切英姿和感人事迹,他们的工作状态以及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深深打动着忽培元……经过长达三年的艰苦努力,2018年底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讲述了乡村第一书记白朗带领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保卫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故事。其中,主人公白朗的形象,不仅综合了忽培元的众多采访对象,更有他在延安川口插队的经历以及此后参与对口帮扶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的体会……
在川口公社当支部书记时,忽培元将大队的1000多口人、2000多亩地划分成四个作业组,定地块、定劳力、定生产资料、定产量,到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奖罚,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不错,群众也满意。“全村一千多口人,把你当成‘党派来的亲人’看待,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党组织,担子有多重,只有挑担人自己知道。那时白天苦干一天,夜晚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盘算着怎样做一个令群众满意的村干部。”插队和包扶的经历让忽培元对农民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他对农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可以说,《乡村第一书记》素材的积累、构思孕育过程远远超过了三年的创作时间,它是跨越了几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忽培元说。
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反响,被认为写出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酸甜苦辣,是一部贴近现实、深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佳作。同时,被评论家誉为“是一部多侧面塑造新时代共产党员新人形象的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当前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某些方面具有‘破题性’意义的思考和艺术再现。”小说出版至今,已发行十几万册,在宁夏和河南的一些地方,乡镇干部和第一书记更是人手一册。就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由《乡村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剧《花开山乡》应运而生了。制片方、“金牌导演”高希希之所以看中这部小说,想让它拥有更多受众,也正是因为这是一部同现实生活连接生命脐带的优秀作品。
花开山乡,是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的诗意表达
好的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化的呈现,可以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而影视作品如若扎根深厚的文学土壤,也能够获得更加丰厚饱满的生命力。从《乡村第一书记》的土壤中生长,《花开山乡》无疑也是一部紧扣时代、深入群众,有情怀、有温度的影视精品。
从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到电视剧《花开山乡》,其中寄托着读者的期盼,更蕴含着作者的希冀。为此,忽培元亲自参与了剧本的改编。令他欣慰的是,除了改编剧本,导演和演员在创作过程中,也对原著给予了十分的尊重。为让乡土故事真实可感,也为使乡村振兴精神在主创们心中拥有底色,高希希导演率主创团队历时两个月实地走访,把“下生活”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式,深入农村生活,与当地干部、村民进行了充分交流,体验乡村干部工作时的艰难,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这是一部有创意、有突破的剧,它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从生活到艺术的方方面面都完成得非常到位。”忽培元说。
从小说到电视连续剧,故事发生地虽然从上牛湾村变换为芈月山村,但不变的是,其所塑造的那些个性鲜明的角色,将基层干部的智慧担当、村民们的朴实善良、新时代农村上空升腾的烟火气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细腻真实的影像记录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看剧时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进去,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从延安走出的作者带给我们的亲切感,更是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根植现实、深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作品,剧中所讲述的故事不仅是河南的故事、陕西的故事,更是我们祖国大地上正在上演着的时代故事。”延安观众王岳林说。
“我感觉这部片子可以作为广大追求进步青年的教科书,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走怎样的人生路,过怎样的生活……从剧目中都能找到答案。”延安观众孙燕说。
志丹县杏河镇小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志锋认为,剧中的很多情节他都经历过,看剧时他会跟着剧中人一起发愁、一起喜悦,当然也从剧中学到了一些驻村工作的方法。“要当好第一书记,就要时刻谨记,做任何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群众着想。”李志锋说。
一直以来,忽培元都关注着延安的变化和发展,更在乎延安读者的感受。当得知延安群众很是关注这部作品时,忽培元很欣慰也很感动,他说:“我生在延安,长在延安,这里奠定了我一生的生命底色,我很在乎延安的乡亲们。”当有读者问,电视剧为何要取名《花开山乡》时,忽培元提到了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我们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花开山乡’正是共产党员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的诗意表述。”他说。
8月31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张电视剧《花开山乡》的彩色大幅海报,占去整个版面二分之一。海报上印了剧中主角白朗领头,王石子和刘秦岭左右随后的剧照,还印叠了白朗率领群众背石筑路等场面……忽培元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人帮’,这张海报的设计,很是耐人寻味,完全是我创作时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看到这幅画面,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一个声音,是花开山乡的声音……” (文/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