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中国人,都知道延安,心中都有一座宝塔山。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说:“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国从哪里来,那就请去陕西看看轩辕黄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就请去陕西看看延安的宝塔和窑洞。”
其实,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西北边陲,历史上曾经极端贫困。宝塔山也并非什么名山大岳,宝塔只不过是一座明代砖砌的佛教建筑,其排场与北京的天坛、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雷峰塔等相去甚远。
但是,历史上,每当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延安都会挺身而出,担任排头兵,充当挡箭牌。延安之所以声沸五大洲,名动海内外,是因为华夏屡屡托国运于此,中国历史每每于此发生逆转,隐藏着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密码。
走进延安,三山对峙,二水环绕,最显眼、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宝塔山。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河南岸。站在小东门眺望,天空湛蓝湛蓝,云卷云舒;山体重岗叠翠,郁郁葱葱;宝塔高大挺拔,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来到山下,峭壁危岩,其上刀劈斧凿,铁骨铮铮,火焰团团。这就是嘉岭摩崖石刻。
延安这片土地,万里长城镇其北,滔滔黄河险其东,千里关山锁其西,帝都长安殿其后。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征战杀伐以此为烈。宝塔巍巍,延河汤汤。关山冷月,马革裹尸。将军战罢归来,倚马停风,弹剑呼酒。酒上心头,豪情干云。电光石火,仗剑镂石。留下许多个性张扬、牵动国脉的历史痕迹。个中人物,非范仲淹莫属。
宝塔山摩崖石刻,最醒目者为“嘉岭山”三个红色隶体大字。其字一丈见方,如肱如股,为范仲淹亲笔。远望如一方巨大中国印,近观如不屈之血肉之躯。其书法用笔沉稳,结字雄劲,纳沉沉兮臣子恨、亡国痛,见浩浩乎戍边情、儒将风。其左右镌有“出将入相”“先忧后乐”“一韩一范”“泰山北斗”“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高山仰止”等题刻,或隶或篆,或行楷或魏碑,持重稳健,激情四射,尽为北宋及明清时期,文人雅士仰慕范仲淹戍边御敌、平定西夏的军功政绩所镌。
九百多年前,西北的党项、东北的契丹两个少数民族强势崛起,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宋夏三川口一战,大宋损兵折将,遭受重创。好水川一役,一溃千里,朝野震惊。在民族分裂的危急关头,屡遭贬谪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打马西进,主政延州。在延安,范仲淹坚壁清野,整饬军政,采取持久战法与西夏抗衡。经过五年游击战争和外交斡旋,迫使西夏罢兵议和,铸剑为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范仲淹当年在延安创作的千古名篇,描写的正是那场以延安为中心的民族战争。透过这首词,可以望见大漠草原驰骋的马队、滚滚的狼烟,隐隐听见无定河畔的沉吟、江南春闺的哭泣。
赤壁右侧,正宝塔下,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左侧为“全民导师”四字,为胡宗南占领延安、蒋介石亲自前来犒赏时为孙中山所题。观其境界,一高远深邃,一故作姿态;一为一大党百年之思想路线,一为典型政客权柄之术。对比其书法,一潇洒奔放,一凌厉固执。石上还有“云生幽处”“重岗叠翠”“嘉岭胜景称第一”等题刻。整个摩崖石刻高两丈盈,阔八百尺,东南走向,凡十数幅,刀枪剑戟,龙盘虎踞,升腾战争烟云,凸显历史经典。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虽然小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但从青年时代起就仰慕范仲淹。他曾经写道:“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而且辗转两万五千里,同样来到延安,在民族更加危急的情势下,与他的偶像跨越千年而握手,成就了改变世界的伟大事功。
呜呼,北望戈壁胡杨,白云接天;南眺小桥流水,稻菽千重。贯南北而融古今,越千年而见风骨。好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人物志,好一面历史的回音壁。这正是先忧后乐,雕镂人心。治乱兴亡,镌刻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