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延安精神,滋养我心
任欢欢(西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诗句里真挚与豪迈的情感让我不由得浮想联翩。我想象着自己站在摘星楼上,放眼张望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看到窑洞在沟壑的褶皱里,村庄也在沟壑的褶皱里。头上围着白羊肚手巾的老乡,赶着羊群,唱着信天游。于是信天游从一个山峁传到另一个山峁。但当我登临宝塔山时,举目望去,整个延安城尽收眼底,延河水滚滚向前奔腾,一排排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矗立着,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探寻,从清凉山到凤凰山,从杨家岭到枣园。这里大多是窑院结合的四合院建筑布局,窑为主,瓦房为厢房,一孔孔窑洞,若隐若现地静立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当我走进窑洞,触摸着油灯时,我仿佛看到了烛光下,毛泽东在钻研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周恩来在谋划着未来的时局,朱德在研究抗日的战略、战术……一束束灰黄昏暗的灯光在山山洼洼的窑洞里,就像星星之火,燃遍了全中国。
  1938年,毛泽东在这里创作了影响抗战时局的著作——《论持久战》。据他的警卫员翟作军这样回忆道:“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大家生怕主席累病了,便在值班时加倍注意,劝主席多休息。”在那昏黄的煤油灯下,毛泽东不分昼夜地伏案写作,《论持久战》如及时雨一般问世,给当时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这盏煤油灯固执地温暖了岁月的记忆,如豆之光,照亮大道行思的未来。我瞬间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盏煤油灯,而是活着的历史,是厚重的过往,是希望,是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枣园追悼张思德时发表了演讲:“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这么说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回想张思德曾在这里打过仗,负过伤,开过荒,纺过纱,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干一行爱一行,最终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我站在张思德曾经烧炭的炭窑前,翻开了毛泽东写的这篇《为人民服务》,顿时心生敬意。
  巍巍宝塔山,给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滚滚延河水,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信仰的先锋战士。真是不虚此行,我深为延安精神震撼。延安在拥有独特的黄土风情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散发出浓浓的芳香,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