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我是毛泽东,不再是‘李德胜’”
记者 赵秉瑜 闫玺 赵江 贺莉
    ● 梁家岔毛主席旧居    记者 赵秉瑜摄
    ● 梁家岔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土窑洞    记者 赵秉瑜摄
  毛主席转战陕北共用了一年零五天的时间,而在榆林佳县就住了94天,在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战争。在佳县梁家岔村居住的4天时间里,毛主席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周恩来曾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5月29日,沿着先辈的足迹,当年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路线,我们来到了榆林佳县的梁家岔村。在这里,毛主席仅仅住了4天,却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并且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第一次宣告,我是毛泽东,从此不再是“李德胜”。
  同行的佳县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韩海燕已是耄耋老人,上个世纪70年代,他曾参与榆林地区《毛主席转战陕北》一书的编写,对毛主席在佳县的这段历史如数家珍。
  从县城到梁家岔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当起了讲解员:1947年8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党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佳县梁家岔村,毛泽东亲临西北野战司令部,并直接指挥了一场彻底扭转西北战局、对全国解放战争有着重大意义的战役——沙家店战役。
  “19日晚上毛主席到这儿以后没有休息,就赶到了前东元村,前东元村是彭德怀副司令的指挥部,离这里不到20里路。毛主席亲自参加了沙家店战役的部署,之后他又返回梁家岔。”
  站在当年毛泽东主席住过的窑洞里,韩海燕老人感慨道:“当年毛主席的床是用一个门板支起来的,床上放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放一个小油灯,有一部电话。整整一个晚上,毛主席一直守在电话机旁,等候前线传来的战报。到凌晨的时候,电话响了,毛主席抓起话筒,‘喂,是的,我是毛泽东’。”
  “我是毛泽东”,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回答,从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以来,毛主席一直用“李德胜”这个化名,而今天,毛主席第一次公开用他的真名,这说明战争形势胜利在望,毛主席对沙家店这一战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意味着形势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敌人彻底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在总结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时,佳县县委党校副校长王海讲道:“沙家店战役以后,胡宗南就主动把原来调集到陕北的军队撤回去了。中央的处境、毛主席的处境得到根本好转。毛主席曾经用他的湖南话说,‘沙家店战役,陕北战局过山坳了’。”
  梁家岔旧居,仍然住着当年窑主刘永升的后人,已是第四代了。聊起那段久远的历史,他们只有一些片段和记忆,但眉宇间话语里不乏对祖辈的崇敬。15年前,榆林佳县籍女作家刘爱莲采访了刘永升儿子刘汉纪,并在她所著的《毛主席在佳县》一书中写道:见到当年毛主席的房东刘永升的儿子刘汉纪,他已年过七旬。刘汉纪回忆说,“那时我十二岁,毛主席和他的婆姨(江青)住在一起,那些天,我家院子的围墙上晒满了军队一路上被雨水淋湿了的铺盖。还有不绝于耳的隆隆炮声。我在院子里跑,主席问我,大炮响了,你还敢乱跑,你不怕吗?我说,我不知是甚东西在响。”
  当年的刘汉纪还不明白战争对生命的威胁,更不会想到在他们家发生的这一切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还有那个不停地抽着烟的大个子就是毛泽东。
  沙家店战役之后,毛泽东的名字才在群众中传开,梁家岔的老百姓这才知道,这个土窑洞里住着的就是毛主席。如今,很难想象,当年这孔窑洞的墙壁上,曾经挂满了地图,水瓮盖和灶台上堆满了各种重要的资料和文件。
  站在旧居的院畔前,可以俯瞰到整个梁家岔村。八旬老人、原梁家岔村村主任刘占义依然记得当年毛主席来到梁家岔的情景。
  “毛主席当年来我们村的时候,我七岁多。我们在底下这排窑洞住着。那会儿家里人说坡上院里住着一个大官儿,院前院后都放着哨。”
  “毛主席在我们村住的时候,群众特别拥护。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当年为了支持战争,乡亲们割掉了尚未成熟的高粱穗,甚至拿出了命根子一样的种子粮。”毛主席在梁家岔居住的短暂日子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梁家岔旧居当年房东刘永升的后人,他们听着老一辈的故事长大,更感同身受如今的好日子。村主任刘光荣告诉记者,如今的梁家岔村有牛场、酒场,养殖业和酿造业是主要的集体产业,村民每年有着稳定的收入。
  时光流逝,记忆永恒。1947年8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机关离开梁家岔,前往朱官寨,一个月后,也就是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中共中央机关前往神泉堡,在神泉堡他开始考虑局势发生根本转折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