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移风易俗,培育社会文明新风
村民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
“文明大篷车”进村表演文艺节目
  编者按
  近年来,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负担繁重、打牌赌博屡禁不止等陈规陋习,我市各县(市、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研究和创新,探索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倡导了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了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推进了社会风气向上向好向善转变,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报整理刊发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交流学习,希望探索出更多具有延安特色的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持续推动我市农村社会风气向上向好转变。
   

黄陵:陈规陋习不见了 文明乡风扑面来

  深秋时节,黄陵县桥山街道办秦家塬村村委会里,村“两委”成员正组织村民代表召开村民道德评议会。村民田有拴因为院落干净整洁、室内环境舒适,儿子也考上大学,在道德评议会上获得10个积分。“现在家里的日用品也不用花钱买了,都是在这里用积分兑换的。”他的言语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爱心超市”里,油盐酱醋、米面油粮、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村民们通过参加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攒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爱心超市”里的生活用品。
  “我们秦家塬村有自己的乡村诚信体系建设评分标准,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6个大项32个小项。”秦家塬党支部委员田东杰介绍。
  在秦家塬村,积分兑换的物质激励调动了群众参与文明家园、和谐家庭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村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比学赶超、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待人热情、邻里关系融洽、村风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和秦家塬村一样的,还有桥山街道办南河寨村。该村属于移民新村,一进村,“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宣传标语首先映入眼帘,白墙彩绘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在南河寨议事室里,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正在对村民刘金全儿子结婚办事申请的用餐标准、亲朋礼金、消毒设施配备等进行讨论。
  “以前村里有红白事,都喜欢讲排场,相互攀比,现在丧事简办、喜事新办,不仅减少了铺张浪费,还带动了村里风气的好转。”南河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宏斌说。
  为推行移风易俗,南河寨村通过村“两委”牵头,选举德高望重的党员干部和乡贤组成红白理事会,建立婚丧嫁娶服务、红白监管、人情减负劝导等制度,发挥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主体作用,倡导人情新风,提高村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感情近了,礼钱少了,礼仪来了。人情新风不仅为我们减负,更有利于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刚出嫁了女儿的南河寨村村民王玉喜感慨。
  黄陵县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的“一约四会”制度,自我管理村民事务,改变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村民自治。该制度把传统家庭美德、弘扬良好家风结合起来,推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树立模范榜样,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引领村民养成文明习惯,提高文化素质,激发致富潜力,引领弘扬新时代的文明风尚,使村庄实现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在不断健全和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的同时,让群众通过遵规守约能得到看得见的实惠,让社会新风尚落地生根并得以传承。
  目前,黄陵县6个镇(街道办)105个行政村均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
 

志丹:开起“文明大篷车” 乡风民风美起来

  “早餐馍午餐肉菜要新鲜,朋友们一聚会抢着掏钱。新时代新思想有多和谐,农民的好日子越过越甜。”
  在志丹县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非遗小剧场里,一曲地道的陕北说书《刘老三颂党恩》,以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道出了如今陕北人的好生活和精气神。
  “陕北人民喜欢用文艺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传递喜怒哀乐,以文化的形式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风尚,最符合当地实际。”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高昀介绍说,“志丹人民上世纪四十年代用信天游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现在用新民歌歌颂共产党、歌颂新时代。”
  类似这样的文艺演出在志丹还有很多。采访期间,记者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艺术培训基地现场观看了一台“文明大篷车”节目展演——热闹喜庆的陕北大秧歌、幽默的诚信主题小品、悠扬的陕北民歌……志丹县“文化轻骑兵”文明演艺志愿服务队员们的专业表演,使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受到了道德的滋养和熏陶。
  “文明大篷车”将普法宣传车、文艺舞台车、流动图书车、农业科技直通车等8类车辆服务功能打包整合,招募培训一人多能、一人多技的志愿者,组合式开展传思想、讲家风、演节目、放电影、送荣誉等15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一场活动中获得多样服务,在一次参与中享受多种体验,既降低了运行成本,又对上了老百姓的爱好,在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凝聚群众。
  一辆辆满载着暖心特色服务的“文明大篷车”,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真正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不断铸牢文化自信,培育乡风民风。截至目前,志丹“文明大篷车”驶入乡村集市、节会和婚庆活动现场413次,教育群众6万余人次。
  志丹县义正镇花石安村则成立了“新时代乡贤会”,把新风良俗树起来。
  “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但是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人情攀比成风等不良习俗普遍存在”。金丁镇赵沟门乡贤志愿者米玉金说。
  “烟不能超过30元,酒不能超过80元,酒席9个凉菜、4个热菜……按照这样的标准下来,每家过事情最起码能省2万元,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61岁的任智是花石安村“新时代乡贤会”会长,也是村里“老管事”。
  为了制止这种铺张浪费现象蔓延,花石安村成立了新时代乡贤会,在群众中有威望、有能力,又会管事的任智被推选为会长。“要让我管事,先听我安排。”对于要过事情的家户,新时代乡贤会成员三番五次上门劝说教育,过了两三宗事情以后村民的认可度就高了。
  “我们充分发挥乡贤‘熟人效应’,引导乡贤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用乡贤口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家风家训、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筹集资金设立文明大礼包,为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蛋糕,资助贫困大学生,优待优抚军人军属,帮扶慰问残疾户、重病户。”保安镇街道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杨文富这样形容新时代乡贤会。
  双河镇刘家湾村民高启富前两年因为宅基地和兄弟起了矛盾,两户大人娃娃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疙瘩一直解不开。“多亏了村上的乡贤会,他们多次上门帮我们两家调解矛盾,现在话说开了,就像水拨开了一样,两家人和和气气,正月天还一起去永宁山浪了一圈。”高启富一提起话茬就无限感慨。
  

延川:“一约四会”全覆盖 新风良俗树起来

  大排场、高礼金、繁文缛节……提到过去延川县延水关镇寺河村村民办红白事时,村里老人叹息:“太浪费了,办一场事要杀六七头猪,根本吃不了,天气一热,肉都坏掉了。”
  寺河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为村里红白事提供帮助。村上统一购买了灶具和桌碗,谁家办事需要借用,只需掏100元管理费,但必须遵守《寺河村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
  “婚礼车队不超过6辆,婚宴不超过20桌,每盒香烟不超过20元,每瓶酒不超过100元,亲戚朋友随礼不超过200元……”规定中将破除陈规陋习、杜绝铺张浪费详细到每一个细节,量化到每一个数字。
  这个标准让村民轻松了不少。村民马世凯说:“有志愿者的帮助,有现成的桌椅器具。省心省力,还省了一大笔钱,咋不乐意呢!”
  寺河村委会主任王思林告诉记者,统一了红白事标准,各家都是按需办事,铺张浪费的现象减少了,村里的攀比之风大大改善。
  寺河村还通过“红黑榜”、评选先进典型、“美丽庭院”流动红旗等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看到我家照片贴到村委会院子的宣传栏,脸上多有光啊!”村民刘齐珍在寺河村季度卫生评比中,以家里卫生好光荣登上“红榜”。走进她家,记者看到满室的花卉,整齐干净的被褥,家电盖上了防尘罩,触目所及均是一尘不染。刘齐珍坚信,屋子收拾干净,人才有精神头儿。
  刘齐珍等“红榜”典型既是标杆,也是镜子,激励周围群众自省,逐渐形成自觉行动。
  为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延川县成立了红白理事协会,修订完善了163个行政村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各村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倡导勤俭节约新风、红白事新办新风、文明卫生新风、文明信仰新风、党风带民风的良好风尚,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
  据介绍,延川县163个行政村实现了“一约四会”制度全覆盖。
   

黄龙:村规民约严落实 文明新风拂乡村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黄龙县三岔镇三岔村深入开展崇尚文明、移风易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村规民约是推动移风易俗的保障。针对村上普遍存在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和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移风易俗、殡葬改习等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提出操作性强的具体要求,规范村民行为。如婚事新办,只宴请亲戚,宴席控制在20桌以内。丧事简办,倡导厚养薄葬,控制办丧规模,简化治丧仪式,节俭吊唁,提倡不请乐队。三岔村充分发挥党员、村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村班子成员、党员签订承诺书,实行事先报备制度,带头严格执行村规民约,树立表率。成立了包括村两委成员在内的志愿服务队、移风易俗督导队,以此督促村规民约的落实,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岔村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五美庭院”“好婆媳”等特色创建活动,促进形成文明友善、邻里和睦、孝敬公婆的新风尚。村民门前悬挂家规家训、星级文明户、光荣家庭等牌匾,加强家风宣传,注重宣传节俭、和睦、友善新风,潜移默化影响村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建成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套了走廊、凉亭和健身器材,极大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为了让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2019年改造幸福互助院一处,拥有6个床位,内设棋牌室、图书室等设施,供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入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村两委成立调委会和矛盾纠纷排查小组,定期排查矛盾,推行信访代办,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两委和各村民小组还利用村委会、村干部会及各类群众聚会法治思想,使群众知法、懂法、敬法、畏法。
  

子长:移风易俗“小切口”助推乡村振兴“大文明”

  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文明新风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子长市杨家园则镇着力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积极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
   “小积分”兑出乡村“大文明”
  杨家园则镇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门前“三包”等工作进行文明实践量化积分,一定的积分能兑换物品,该活动吸引了村民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这种“文明实践积分制度”自实施以来,吸引了很多村民参与。参与的村民对该制度都表示肯定,“我觉得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件好事。实行的积分制度,让我们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兑换的东西不在贵贱,付出劳动后得到的回报更有意义,也会影响村里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一起为村里做点事情。”
   村规民约 约出文明新气象
  村规民约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的涉及村风民俗、社会公共道德、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文明建设等相关要求和村中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刚开始实行村规民约时,部分村民还是不太配合,总认为自己自由惯了,不愿意被规矩管束,村里脏乱差的现象时常发生。村干部了解到情况后,用一次次登门,一个个电话,不断向村民宣传村规民约的意义和好处,慢慢地村民们也开始接受并变得积极配合。此外,各村还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以先进代表引领文明新风尚。
   成立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新乡风
  “娶媳妇嫁女儿也存在一种攀比心理,如果彩礼不高就觉得自己没面子。办喜事动不动就要办个三四十桌,费时费力又费钱。如今就摆个两三桌自己家人聚一聚,大家的观念转变了,也轻松了不少。”据村干部介绍,现在村民婚嫁丧娶摆酒基本都不超过10桌,一些党员还以身作则,带头简办喜事。红白喜事不再大操大办,不再互相攀比,杜绝了浪费,减轻了乡亲们的负担,扭转了社会风气。
  近年来,杨家园则镇多措并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和破除陈规陋习工作,村民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镇要求各村将移风易俗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制作展板,悬挂在村内醒目位置,进一步革除社会陋习,倡导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