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如何守护“少年的你”
网咖负责人登记上网人员身份信息
杜甫川小学开展“预防未成年沉迷网络”主题班会
市民用实名认证系统登录网咖电脑
  记者 延 媛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这一消息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
  那么,我市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如何?要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才能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学校该如何共同监管、引导?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1 诸多原因导致沉迷
  “一到假期,孩子要么抱着手机不出门,要么一出门就整天不回家,打电话一问,大多是和同学一起在网吧玩游戏。”
  “假期里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成了主业。”
  ……
  近日,在新区杨家岭南苑小区,李女士和王女士正在“吐槽”自家爱玩游戏的孩子,孩子游戏成瘾已成为她们的心病。王女士的儿子12岁,而李女士的儿子只有9岁,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要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可是手机一到手,就玩游戏去了。
  在延安,像李女士和王女士这样因为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发愁的家长不在少数。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当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市青少年如此狂热于网络游戏呢?
  宝塔区第五中学初二学生孙宇泽告诉记者,自己身边有不少同学玩网络游戏。尤其在寒暑假,一些同学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游戏上。
  谈到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孙宇泽说,他最喜欢玩的游戏是王者荣耀,激烈的竞技对抗、精美炫酷的画质和特效都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且,同学们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就和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
  在延安博文中学读高一的白凯同样热衷于网络游戏。白凯告诉记者,他每天除了紧张的学习外,休息放松的唯一途径就是上网。因此,他非常珍惜打游戏的时间。
  其实,很多未成年人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很清楚。宝塔区杜甫川小学四年级学生黄靖尧说:“我的同龄人中,就有不少人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造成眼睛近视、学业荒废、与亲人疏远等问题。”即便如此,黄靖尧还是对网络游戏充满好奇,每闯过一关游戏关卡,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又想接受更高一级的挑战,就这样越玩越沉迷,无法自拔。
  事实上,早在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出台规定,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对此,不少家长反映该标准仍较宽松,建议从严压缩。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上高二,但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网络游戏。“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早,游戏里大人不能过的关,孩子总能过。”
  而且,由于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更可能受到游戏的影响。“打了游戏后,可能因为见惯了游戏中的高强度打斗画面,脾气变大了,说话声音也大了,有时还会冒出一些不尊重父母的话语。只要不让他玩游戏,他的情绪就非常激动。”刘女士表示,希望国家出台相应措施进行限制和整治。
  而此次新规对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段时长就作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定,进一步推进了防沉迷工作。随着政策的落地,延安社会各界也积极以实际行动响应新规。
  2 未成年人请止步
  10月20日,记者走进位于中心街的一家网咖。观察到,每一个进网咖的人,都要到吧台登记身份证,没有身份证的一律不准进入。在墙上、吧台显眼处,也都贴有“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条幅和标识。在吧台一本登记簿上,工作人员详细登记上网者的身份信息。
  记者不禁好奇地问:“未成年孩子拿着大人身份证来,你们怎么管理?”
  “说句实在话,单纯看证件根本看不出对方的真实年龄。”网咖负责人王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网咖是2018年开业的,以前采取的是纸质登记,确实遇到过孩子拿着大人身份证来上网或者借别人身份证来上网的情况。现在他的网咖已经安装启用实名身份认证系统,不满18周岁电脑都打不开,所以不存在有未成年来上网的情况。
  随后,记者来到中心街另一家网咖。负责人白亮指着几个摄像头说,虽然现在网民必须通过实名身份认证上网,但相关部门还会随时对网咖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未成年人上网就会严罚,问题严重的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现在《通知》下发了,小孩子更不能进网咖。哪怕是家长上网带着小孩一起,我们都坚决不允许。”在白亮看来,这既是规范自己的网咖经营管理,也是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负责。
  网吧推出实名认证系统,最高兴的还是家长。
  市民张伟的儿子今年17岁。好几次,他发现儿子回家后不做作业,借朋友的身份证去网吧打游戏。他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都无济于事。
  “从去年开始,我再没发现娃娃跑出去上网,后来才知道是网吧推出了实名认证系统,感觉这个挺好。”张伟说。
  而谈及去网吧上网的原因,张伟的儿子则坦诚道,虽然自己和身边好多同学的家里都有电脑,但多数父母管得严,加上网速慢、没有氛围感,所以才会想方设法去网吧打游戏。
  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20日,全市111家正常营业的网吧已全部安装了实名身份认证系统,安装率达100%。
  延安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刘晓虎表示,他们会持续加强行业监管和执法力度,开展好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行业综合治理,净化文化市场综合环境,推动防沉迷工作取得更好社会效果,为我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 加强监管,丰富课外活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那么,校方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减少对网游的痴迷与依赖呢?对此,记者走访市区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采访。
  “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会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无法及时完成,进而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自信心受挫,只想在网络游戏中找寻安慰,形成恶性循环。这个《通知》的出台可谓是一剂良药。”路小平感慨道。
  路小平是宝塔区第五中学德育副校长。他告诉记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一直在想办法监管、引导学生们减少对网游的痴迷与依赖。他们学校有一条硬性规定,就是禁止手机进校园,这一规定已执行多年,从学生执行情况来看,整体不错。此外,学校也会经常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思政课、主题班会等方式,宣传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让学生了解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固然重要,但重构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容忽视。杜甫川小学在这方面就做了有益探索。
  “彩虹阅读”课程是杜甫川小学的一大教学特色。一直以来,该校把“读好书写好字 做好人”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工作,着力打造书香校园、诗意校园。围绕“读好书”活动开启了“彩虹阅读”计划,通过读书沙龙、好书推荐、绘本创编等方式,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
  “不仅是阅读,学校还提供了科技创新、传统文化、体育锻炼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避免在网络游戏中寻找慰藉。”宝塔区杜甫川小学副校长牛年平说。
  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看待《通知》的发布、学校的监管引导呢?
  区五中初一年级一名李姓同学表示,只能坦然接受。他说,现在游戏时间限制了,学校也不让带手机,自己只能用课外“珍贵”的1小时玩游戏。
  刘莎莎(化名)是杜甫川小学四年级学生。她说,《通知》下发后,同学们议论:“这么严的制度能执行下去吗?”一些同学则开始寻找新的娱乐和放松方式,如踢球、画画、看电影等。
  网络游戏是“双刃剑”,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
  “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空间是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学习、社交、娱乐的平台,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彻底阻断这份联系。”路娟娟是区五中英语老师,她认为,让孩子们适度接触游戏,可以满足一些未成年人的好奇心,一些益智类游戏也具有积极作用。作为老师,她也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学生家长一起,为学生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并借助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4 戒掉“游戏瘾”,家长很关键
  “《通知》在家长群里‘刷屏’了,大家都拍手叫好。”家长王琪说,孩子因沉迷网游,不仅影响视力,也影响学习,甚至引发了多次“家庭战争”,苦不堪言。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家长头疼的事情。那么,家长真的没有办法戒掉孩子的“游戏瘾”吗?其实不然。
  冯丽茹是新区外国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上海市心理协会会员、延安市家庭教育协会会员。她说,面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家长们都会非常着急,往往会采用批评、监视等惩罚措施,希望快速改善和制止孩子打游戏的行为。然而,这些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有可能从不同程度伤害到亲子感情。
  可见,让孩子戒掉“游戏瘾”,家长也很关键。
  市民王军对此连连点头认可。他说,网络游戏对一些定力不够、自律性较差的成年人都是一种诱惑,更何况未成年人。因此,他觉得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好不沉迷网游、少玩手机的良好表率,其次要清楚孩子为什么游戏成瘾,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合理利用网络空间。
  王军读六年级的儿子在一旁也连连点头。“以前我只要一玩游戏,爸爸就开始说教,感觉特别烦。后来,爸爸像朋友一样和我聊天,我才愿意把自己爱玩游戏的原因告诉他。”王军的儿子告诉记者,他已经认识到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的重要性,也和爸爸制定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频率、范围等。今后他会更加严格控制使用网络的时间,学习之余多帮父母做家务,多学习一些技能,让生活多姿多彩。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是青少年热衷网络游戏,一些幼儿也沉迷网络游戏。
  5岁的糖豆今年读幼儿园大班。由于爸爸妈妈要上班,所以就把她放在爷爷奶奶家照顾。为了方便联系,妈妈就给奶奶买了一部手机。可糖豆总会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拿起手机看动画片、玩游戏等。奶奶对于这种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糖豆吵着要奶奶陪她玩,为了让孩子安静,奶奶就会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玩。
  事实上,这类情形在延安一些家庭中时有发生。正因为如此,久而久之,孩子对和家长一起打闹玩耍就不感兴趣了,只对游戏充满热情,只要家长不给玩游戏,他们就会大吵大闹。
  对此,市民张娜娜作了反思。她说,以前自己总将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归咎于游戏厂商和孩子自身。现在看来,作为家长,自己也应该多陪陪孩子,不要总是借口工作后回家很累,就不陪孩子玩耍。带孩子看看电影,出去吃吃大餐,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当孩子有了更多兴趣后,才有可能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如冯丽茹所言,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树,父母就是根基和土壤的部分。这棵树真正健康与否,取决于土壤、根部的营养情况,想要这棵小树茁壮成长,就要增加我们家长的力量。
  在冯丽茹看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期待延安社会各界携起手来,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用网习惯,共同呵护未成年人,让他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