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社会观察
   “震惊体”何时休?骗流量可恶,围猎老人可恨
  “震惊!”“速看!”“万分危急!”网络推文盛行的当下,类似的“震惊体”标题满屏飞舞,甚至造谣不怕事大。有的还迎合老年人的阅读偏好,设置跳转,植入投资理财、健康养生品等广告。这些广告内容,真假难以保证,但可保证的是,用户每点击一次,公司就能赚3毛钱。为此,北京晚报读者辛音认为——
  流量变现的逻辑无可厚非,“投老人所好”的模式也可以采用,但造谣夸大的手段不能容忍,虚假传播的行为必须制止。只有真的惩治到人,责罚到痛,才可能产生震慑,扫除垃圾。
  良好的网络生态与垃圾营销号不能并存,社会公序良俗与造假传谣的行为更是一对矛盾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暴露难看的吃相,于网络形象而言应该下架;唯流量是图的思维,更暴露道德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缺失,无论如何都该摒弃。
  听有声书算阅读吗?
  据媒体报道,2020年,中国有31.6%的成年人形成了听书习惯,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长音频市场规模272.4亿元,增速54.9%。长音频领域成为出版行业竞争的新热点。为此,光明日报读者王言虎认为——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如今的有声书,人们“阅读”的介质在发生变化,日益丰富多元,这对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眼下的有声读书市场来看,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些书籍仅仅是通过机器阅读,节奏不够自然,也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情绪与文字所隐藏的意蕴。还有一些有声读物制作粗糙,背景嘈杂,甚至随意乱播广告,极大地破坏了听书体验。
  明人陈继儒有“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之说,有声读物为这句话增添新的注脚。目前,这个新兴的“读书行业”,还有许多规则与标准亟待建立。能不能走下去,只有靠规范成长,才能行业常青。
  别让线上“助考”成了一门好生意
  秋招已至,互联网大厂、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纷纷开启。由于当前的疫情影响,不少企事业单位的招聘笔试都被挪到了线上。但据报道,这种考官不在身边的考试方式,被不少商家当成了一门“好生意”,网上“助考”服务应运而生。为此,新京报读者张涛认为——
  网上“助考”实则帮助求职者作弊,这种乱象,看似新现象,实则暴露出企业招聘考试作弊成本低的老问题,不仅扰乱了企业正常招聘秩序,妨碍公平竞争,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以作弊手段在招聘考试中蒙混过关,无疑也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不利于诚信社会建设。
  因此,遏制线上“助考”并非企业私事,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而必须形成治理合力,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除对发布此类信息的相关平台加大监管处置以外,应积极搭建企事业单位考试信用体系,将作弊者和“助考”者纳入“黑名单”管理,面向用人单位公开共享。“一处作弊,处处碰壁”,真正实现联合惩戒,让广大求职者不敢轻易逾越雷池,彻底斩断“助考”的利益链。
  网络偷拍恶搞不是闹着玩
  最近,某女子擅自拍摄路人史先生过马路的画面,还编了一段“异性网友奔现”的狗血剧情文案,让史先生被亲友误解指责。面对民警询问,该女子竟若无其事称:“拍一下有什么嘞,一个路人。”为此,北京日报读者田闻之认为——
  偷拍本就违法,再利用此手段在炙手可热的短视频平台造谣传谣、毁人清誉,对当事人是严重的侵犯和损害,同样是对网络环境的污染,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如今,此类拍摄者扎堆,造假造谣、胡编故事者比比皆是,无论是鄙薄无知,还是炒作牟利,只要触犯底线红线,都一样要受到严惩。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都有对偷拍恶搞路人之类的行为作出约束。但相对海量的乱象而言,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扎牢篱笆。在此基础上,各方面必须联合起来严格执法、惩治到位,杜绝再犯、惯犯。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例的曝光,广而告之,以儆效尤,既是对蠢蠢欲动者的震慑,也是一场面向全社会的普法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