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虎 记者 贾志敏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试验田,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等,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边区形成了“十个没有”的良好风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坚定支持。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开创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局面。一年来,我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会议精神转化为全面依法治市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法治延安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奠定坚实法治根基。
抓住“关键少数”,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
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市紧抓“关键少数”,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2021年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工作要点予以重点推进落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体学习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市委常委交流发言,带头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各级党委、政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中心组、常务会、领导干部读书班等重点学习内容和党校重点课程,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全市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
坚持立法引领,以法治护航高品质生活
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地方立法,围绕事关延安长远发展、百姓切身利益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
我市始终坚持以高质量法治供给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来连续颁布《延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延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延安市物业服务管理条例》4部地方性法规,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传承优秀文化、实现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我市出台法治延安建设实施规划(2021—2025年)、延安市“十四五”社会治理现代化规划,研究制定延安“八五”普法规划、延安法治社会实施意见等重要法治文件,明确“实现地方性法规更加完备、法治实施更加高效、法治监督更加严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党内法规执行更加到位,以良法善治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绿色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法治延安建设总目标,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为法治建设的思路举措,全面开启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延安的新征程。
我市落实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到期预告制度,制定出台《延安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2021年注销、清理执法证件200余个,审核市级行政规范性文件21件,审查备案县(市、区)及市直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13件,审核市政府重大项目合同、框架协议19份,以法治方式规范行政行为。
坚持转变职能,以法治助力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最根本最稳定的保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市落实“减证便民”要求,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制定公布第一批8个部门11个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清单,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2%,市级事项集中办理率达97.5%,市县乡村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40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马上办、掌上办,294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三集一优”改革模式为全省提供有益借鉴,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我市建立政法、市场监督、银行、保险等多部门联动打击防范涉企违法犯罪联合机制,受理各类经济案件56件、涉案金额24.45亿元。依法审慎妥善办理涉企案件,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25028件、标的额达35.98亿元。依法化解涉金融、房地产纠纷案件1162件。开展定期走访调研和组团服务,为市场主体开展“法治体检”54次。
我市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推出具有延安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八项行动”,对标《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指标体系(2021年版)》逐项夯实创建成员单位责任,圆满完成网上申报系统资料收集整理上传工作,积极开展人民满意度测评、模拟实地评估等,统筹推动创建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力争通过参与示范创建,展示新时代延安法治政府建设新面貌。
坚持司法为民,以法治推进高水平司法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传承好、保护好人民司法红色基因,从延安时期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我市开展“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建立了“保护红色资源公益诉讼教育基地”。宜瓦战役指挥所、三五九旅英烈园和旅部医院、工农检察局等300余处红色旧址得到寻访保护,子长市检察院办理的羊马河战役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被省院评为“寻、保、传”典型案例,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行政公益诉讼案、南泥湾三五九旅革命史迹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2个案例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我市充分利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等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加强司法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教育培训,筹备成立陕甘宁边区法治研究基地,推进陕甘宁边区法治文化研究。拓展“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时代价值,弘扬“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精神价值追求,全面推行“两说一联”(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干部联动)便民服务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年以来,全市法院系统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13637件,调撤率达到55.15%,高于全省平均值5.9个百分点。
我市以“县县有品牌”为目标,推广九平、虎森、六郎等品牌调解室经验,扩大品牌调解室覆盖率。整合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仲裁、公证等资源,形成多种矛盾纠纷化解方式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222件,办理公证2028件,律师代理案件2748件,办理鉴定案件871件,法律援助指派案件2235件,受理行政复议59件。
坚持全民守法,以法治提升高效能治理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法治素养,是实现高效有序市域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基础。
我市大力开展百场法治宣传活动,采取开设报刊电视专栏、制作发放宣传海报、在微信朋友圈推送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等内容。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律七进”活动1242场次,播出《法治延安》节目68期,通过广播、LED显示屏、各类新媒体发送宣传信息15万余条,开设宣传点600余处,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在全市营造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浓厚氛围。
我市从延安时期“十个没有”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育形成枣园“平安建设一条街”、黄龙“无黑无恶县”等一批特色社会治理品牌。完成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市县镇村和各行业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域开展“十个没有”平安创建,建立平安指数预警发布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大力度、更强自觉,赓续红色法治基因,丰富依法治市实践,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向深入,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