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高作林:
“时刻把党员的职责和使命放在心中”
通讯员 刘小艺 记者 叶四青
    ●高作林展示“在党50年纪念章”
  “党员就是要冲在最前面。”面对记者的采访,延川县大禹街道办老党员高作林斩钉截铁地回答。这句话,高作林更用59年党龄的行动作了回答。
  坐在整洁干净的楼房里,深情凝望着捧在手中的“在党50年纪念章”,高作林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生产队大干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还是大禹街道办高家畔村支部书记。
  “无论是发放救济款、修建新窑洞等这些村里的大事情,还是一些家长里短、零七八碎的小事情,我总是专挑重的工作去做。”高作林说,“把集体的事情办好,就等于把家里的事情办好了。”
  高家畔村曾是一个四面被黄土包围、耕地缺少、交通封闭的村庄,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种植养殖业虽然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发展却很缓慢。面对这样的窘境,在1963年,1962年光荣入党的高作林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为了改变现状,高作林积极动员村民进行红枣种植,还联系县上红枣技术人员进行枣树管理培训,通过一系列措施,村里种红枣的村民们大多掌握了相关技术,使得村里红枣产业得到了壮大,为村民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好产业,还需要一条好路才能让好产品走出大山。那时,村上只有一条土路通向外界,村民们常常依靠背篓、驴拉车带着红枣,走两个多小时的上山路到就近的会举塬村,才能把红枣卖出去。
  费时、费力、细窄陡峭的土路上,不仅留下了村民们售卖农产品时的汗水,也为村民们的人身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但凡有机会,我就会找领导说村上的交通情况。”高作林积极协调县政府支持,带领村民们修起两条生产路,不仅解决了安全隐患,更畅通了红枣销售道路。看着道路宽了平了,村民们纷纷展露笑颜,更对村支部书记高作林刮目相看。村民们私下里议论,“高书记是干事的人呀。”
  当看到红枣带来了好收益,村民们都干劲十足的时候,高作林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要最大限度有效利用村里为数不多的耕地,继续壮大红枣产业。经过多方实地调研,他把目光瞄准黄河畔边的百亩沙地,在了解到严重缺水问题是限制这里红枣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后,他带领村民们在马家千村修建了抽水站,引黄河水灌溉,不仅让这片土地上枣树成林,还在地里套种了其他农作物,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在高家畔村支部书记任上工作两年后,高作林因工作调动转到镇上工作,在村上的工作成为他最难忘的经历。生于上世纪30年代,高作林一生经历了很多不平凡的事,回忆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往事,从最早吃不饱的艰苦生活到现在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巨大的发展变化。
  “没有党就没有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好日子。”高作林常说,“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90年代的时候,当其他地方万元户稀少的情况下,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道路条件,勤劳致富的村民让高家畔村万元户达到30多家,高家畔村因此成为延川家喻户晓的村庄。如今的高家畔村通起了柏油马路,因退耕还林的深入开展,村上绿树成荫,枣林飘香,不少村民纷纷走出大山打工、做生意,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余元。
  坚定跟党走,高作林一直在用行动实践。至今,86岁的高作林仍保持看新闻、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习惯。只要一说起党的好政策和现在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的话匣子就一下打开了,说也说不完。
  高作林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