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打造颜值更高的生态新区
通讯员 黎泽恺
市民在风景如画的鲁艺生态公园翩翩起舞(资料照片) 记者 邓志宏 摄
  近年来,延安新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打好创造优美环境、高效能治理等“组合拳”,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首要措施,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推动内涵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增强。
   全方位创造优美环境
  “当‘新区蓝’遇见‘云朵白’,这样的美好景致让人心旷神怡。”每天早上到新区鲁艺生态公园跑步的市民王先生有着这样的体会。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在浸染葱绿底色的美景中观景休闲。
  近年来,延安新区围绕“一环+一网+五廊+公园”的总体布局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景观提升,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充分利用山体、沟壑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城市公园辐射半径,合理设置绿地覆盖带,打造了4平方公里公共绿地网、2个综合性公园、4个社区公园、5个特色公园、30个街头绿地和新老城连接五个方向的生态廊道。5700余亩的城市绿地系统全面形成,现代化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的格局初步形成。山体公园支撑、城市公园打底、景观廊道连接、花海绿谷衬托、街头绿地点缀的城市形态基本塑就。
  为提升新区市容市貌,新区还下足“绣花功夫”,依托智慧环卫管控平台,按照智能化、机械化、网格化、素质化、一体化的“五化”管理理念,实现了机械化清扫和精细化保洁。新区主次干道、人行道、辅道、山体坡道、隧道、背街小巷等公共区域实行全天16小时以上保洁,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100%,机械清扫后进行人工辅助保洁,有效加强了道路扬尘治理力度,提升了新区城市环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水排放方面,新区严格污水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出水水质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达标处理污水约100万m3,建成中水回用管网77.4公里,道路清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厕冲洗、生态景观补水、湿法作业等利用中水累计达24万m3,聘请专业公司对雨污水管网运行情况进行系统排查评估,绘制更新了雨污水管网分布图,污水处理和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餐饮油烟整治方面,新区建立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常态化监管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的方式,地毯式排查376家餐饮门店,同时通过“回头看”,将“记录在案”的餐饮商户列为密切“探望”对象,建立定期清洗台账,及时整治巩固,切实提升油烟净化设施的安装率与使用率,有效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在全市前列。
  扬尘治理方面,新区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标准,实现施工工地全标准围挡、裸露黄土全覆盖、施工道路全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全密闭拉运、出入车辆全冲洗、拆迁工地全湿法作业,严格落实扬尘治理16条措施,46个建筑工地全面使用扬尘监测仪、雾炮机、汽车冲洗台、监控设施,生活垃圾当日清运,污水有序集中排放,大幅降低了积尘负荷,干净靓丽的城市形象凸显。
  防治土壤污染方面,新区认真落实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以城市建设用地管控和山体油污染防治为重点,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一是规范建设工地材料管理,杜绝“黑”水浸土。二是加强重点场所日常监管,切实抓好土壤污染防治。
  雨水收集循环利用方面,新区45个建设项目配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累计建成雨水收集井17座,排洪箱涵13.9公里,收集处理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唱响“生态曲”,营造浓厚氛围,新区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媒介宣传延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线下以环保宣传进社区、进公园、进商场、进课堂、上街头等为主要形式,向群众发放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小知识、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宣传手册,累计进小区入户宣传272次,发放倡议书3979份。通过线下线上的有力宣传,营造了新区人人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