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缝补衣服(资料图片) 知青磨面(资料图片) 一
每当我回忆起在延安元龙寺公社黄屯大队插队时的情景,一个身影就从我的脑海一闪而过,有时还久久定格在眼前。
这个人,夏秋着一身粗布衣服,冬天穿一身旧棉袄棉裤,劳动时头上总爱裹着一块羊肚手巾或蓝色方形手帕,虽是中年汉子,脸上却刻满了岁月的沧桑,显得沉稳和刚强。他就是我插队时的黄屯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增山同志。
二
1969年1至2月,为了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我们两万六千多名北京中学生先后来到陕北延安的农村插队。到了农村,面对着光秃秃的山头,简陋的土窑洞,酸菜粗粮为主的饭食……我们这些过惯城市生活的知青一下子傻了眼。刚到这里没两个月就有个别知青受不了这份苦,被当时兴起的倒流之风刮回北京。
当然,留下来的还是绝大多数,但也并非是经受住了困难的考验。留下来的人当中,串队的、不坚持出工的,后悔来到这个地方的人很多。实践证明,人要适应环境,需要长时间的思想和意志磨练。我们这些知青大体都经历了这一思想转变过程。
人的思想转变,内因固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我们这些知青而言,这个外因作用,就来自于队上的干部以及广大社员们。他们对我们这些知青在生活上的关心和厚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队上的干部和老乡们,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是思想质朴,为人实在。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们被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染,他们逐步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其中,支书杨增山同志对我们的影响甚为重要。
初到农村后的一天,我们在大队饲养室前的空场上和社员们聊天。这时,从河东面走过来一个人,到了近前,他向我们打招呼:“知青娃娃们好!”
“这是大队支书杨增山。”旁边的老乡向我们介绍。
听了老乡的介绍,我突然想起来,那天接我们进村、为我们扛行李的就有他。他接着问我们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并对旁边的老乡们说:“这些娃娃们刚从北京来,咱们一定要在生活和劳动方面照顾好他们。”几句简单的话语,就将我们的心贴在了一起。
事后,我们听说增山支书当天从公社开会回来,就赶过来看我们。从此以后,尽管他和我不在一个生产队劳动,但也仍然能够在村里的其他场合经常见到他。他的话虽不多,可句句话却常能说在我们的心坎上。
三
随着以后不断的接触,我们和增山支书也越走越近,越来越熟悉。从老乡口中以及和他的聊天中,我们逐渐知道了他的身世和经历。增山支书的父亲杨逢良是革命烈士,当年陕北闹红时,就参加了革命,曾任延安县首任保卫局局长,护送过美国记者斯诺和医生马海德,迎接过毛主席和党中央进驻延安。1938年秋,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当时他父亲正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参加学习,为了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被弹片击中光荣牺牲。增山支书当时刚刚8岁,作为烈士子女,组织上准备送他到边区儿童保育院进行学习,可他却坚持守候在母亲的身边侍奉她。
革命的家庭,特殊的环境,使增山支书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共产党人,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他小小年纪就为党组织和人民做一些站岗、放哨、送信、带路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人人喜欢的红孩子。由于从小失去了父亲,他13岁时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开荒种地,收获的粮食不仅供养自己,还将多余的粮食作为公粮上缴。
由于积极靠拢组织,工作出色,1948年,年满18岁的他就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入党后,他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建国后,他先后在陈屯乡、郑崖管区、姚店公社、元龙寺公社工作。
四
增山支书对知青非常关心,除在生活上给予各方面的照顾之外,对知青中出现的问题也能进行妥善的处理。当时一名女知青和村里的一名男子相恋,引起众多非议,闹得二人无法应对。增山支书在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认为属于正常恋爱。他顶着舆论压力,没有出面干涉,从而成全了一桩圆满婚姻。后来,这位女知青还入了党,并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在知青招工招生问题上,增山支书更是根据每个知青的实际表现和家庭情况,择优、择困举荐。让我难忘的是,1972年春天,公社下达我村一名大学招生指标,经研究,大队党支部和北京驻队干部决定推荐我去上学。当我拿着填好的入学登记表找增山支书鉴定的时候,他看着表格稍加思索,提起笔,将我在农村的表现进行了褒奖。语句虽简,却无不流露出他对一名知青的厚爱。
五
我离开农村后,与增山支书再没机会相见。2011年10月,我因公出差到延安,抽得空闲,回到了阔别将近50年的小山村,准备登门看望一下增山支书。谁知到村后一打问,才得知增山支书已去世4年了。没能再见他一面,我心里不尽遗憾。之后听他的孩子说,他父亲临走前半个多月头脑已不清醒,昏迷了多天。可就在昏迷第六天时,居然说出一句清楚的话:“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快86年了!”听到这句话,在场者无不动容,感慨万分。这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深情热爱的生动体现。听说老人走了,凡是与他相处过的人都纷纷对他的孩子们说:“你爸爸是个好人呀!”一句“好人”,是对增山支书生前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辛勤为党工作一生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