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杨新民正在为枣树涂白 ② 枣农砍伐病树 ③ 李军(右)为枣农送涂白的药剂 “枣质量好,不愁卖不了。趁着冬季,赶紧给枣树涂个白,防个虫。”近日,在延川县延水关镇小冯家山村,枣农杨新民提着刚刚兑好的石硫合剂农药,小心翼翼地为枣树涂白。
延川红枣以个大、肉厚、核小、皮薄、含糖量高而著称,是上好的营养补品和馈赠佳品。近年来,延川县大力推动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棵棵枣树,一颗颗红枣,不仅串起了杨新民等无数枣农的致富梦、幸福梦,也让红枣产业发展之火越烧越旺。据统计,延川县目前红枣挂果面积达20万亩,2020年产枣3.17万吨,年产值近1.2亿元。
技术送枣农,管理走向标准化
为了让枣农更好地发展红枣产业,延川县政府出台了相关补助政策,种植一亩红枣可补助300元,用于购买肥料、农药,除草、翻地、施肥等使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调动了广大枣农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同时,还专门成立了红枣办,在理论和技术上随时跟进包抓指导,促进全县红枣产业的发展。
“涂白是冬季枣园的重要管理措施,越冬的虫子会将虫卵留在干裂的枣树皮中,涂白能起到很好的灭虫作用,为来年枣树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延川县红枣办副主任李军说,每到冬季,他们就给枣农送来精心调制的石硫合剂,引导果农及时涂白。
为了提高红枣产量、质量,延川县红枣办定期开展专业大讲堂,邀请农林教授作讲座,并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枣农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不论是挖鱼鳞坑,还是枣树的间伐等等,技术人员都会全程进行示范指导,帮助解决春夏缺水缺肥等难题。
同时,为了将防治技术进行验证推广,延川县还专门开设示范园,让枣农种植技术从探索走向标准化、科学化种植。
在大禹街道办幕家崾行政村齐家山枣园示范园中,延川县红枣办采用了社会化服务模式,按照深翻地、精施肥、统防治、挖鱼鳞坑蓄水等关键技术要求来抓生产管理,枣园全面提高管理质量,红枣大丰收,受到广大枣农的关注。“我们要把这种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给更多枣农,让更多枣农受益,推动全县红枣高质量发展。”李军说。
枣树进大棚,种植实现科技化 红枣裂果、烂果既影响果农的收入,还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把枣树搬进大棚或许是个好办法。在延水关镇,一座座高标准红枣大棚如鱼鳞般整齐地铺设在川道里,十分壮观。
“过去,露天枣树一遇到八九月的连阴天,红枣常常烂得卖不出去。枣树进棚后,红枣裂果少了,今年一斤最高能卖到25块钱。”东村枣农杜国辉站在今年新盖的防雨棚内感慨地说。
记者看见,这种现代化的大棚,全部使用钢架支撑结构,不仅坚固耐用,种植面积也十分开阔,便于机械化操作。大棚内还铺设有滴灌系统,顶端的塑料膜也全部为自动控制,能够科学地根据光照和地温控制大棚开合。
红枣大棚,改变了传统的红枣种植模式,为收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延川县已累计搭建红枣防雨棚1000座,设施棚栽枣300多座。
营销企业带,红枣实现品牌化
在延川县锦春枣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将红枣送往自动化流水线清洗、筛选,选出的优质红枣将被分装、打包,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进入外国市场。该公司一年收购红枣1000多吨,通过超市、专卖店和网络销售狗头枣、醉枣、红枣脆干和冻干红枣等产品,还每年给美国卖出100多万美元的枣产品。
为了壮大红枣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红枣从低端市场迈向高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延川县持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延川红枣”这一品牌,安排红枣专项资金900万元进行扶持发展,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枣业人才和一支懂行情、善经营的营销队伍。
目前,延川县有红枣深加工企业及合作社5个,主要加工枣汁、枣酒、枣醋、枣干、枣酱、红枣口服液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贮藏能力2000多吨。
与此同时,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延川红枣产业积极探索深加工技术,挖掘红枣更高的价值,正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供销衔接机制,带动了传统红枣种植向科技化、绿色化、品牌化、质量化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