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红
“十三五”期间,延安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4.6%,其中一二三产占比11.9∶55.3∶32.8。“十四五”是实现延安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科学谋划,精准布局,充分发挥能源、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优势和城镇化后发优势,着力破解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制约问题,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打破同质化竞争僵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精准定位,科学谋划区域发展布局。一要全面把握区位特点优势,根据地理特征、行政区划和资源禀赋,总体划分为北部资源富集区、中部重点开发区和南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及自然生态林主要保护区。因此,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和财政投入政策。二要科学谋划区位发展方向,坚持全市发展“一盘棋”,坚持在差异化中协同、一体化中分工,尊重客观规律,全面把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三要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能源化工强市、现代农业富民、生态保护示范、红色旅游支撑”的战略定位,建设好“能源化工大平台”,创建好“红色旅游大品牌”,培育好“农业产业大市场”,拓展好“经贸合作大网络”。
其次要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意见,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促进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真正让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受关爱、有作为。二要加快秦创原平台延安促进中心建设,紧紧围绕“三区一基地”定位,持续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做好创新项目策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宝塔区、延安新区、高新区、南泥湾开发区率先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三要围绕产业项目大抓招商引资。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统筹考虑招商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谋划布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做好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双试点”工作,力争所招引项目能落地、能见效、能发展、能惠民。四要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积极创建国家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五要围绕基层治理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探索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再次要精准把脉,妥善处理区域协调发展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树立大协作、大开放、大融合理念,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化与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合作,加强与山西黄土高原接壤地区协作,探索与西安共建产业园,打造“一带一路”陕北综合试验区。抓住用好国家新一轮革命老区振兴政策机遇,全力提升“圣地延安”红色文化品牌价值。二是要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关系。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积极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应。有针对性地对县区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红色旅游资源等进行整合,建立产业联盟,推动区县之间、县县之间产业集聚、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环境共治、市场共用、发展共赢。三是要处理好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出台精准化、精细化区域政策,将资金、人才、项目、土地、技术、数据等各类资源按照规划确定的方向进行集约、高效配置。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及时建立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延安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副主任)